新舞台 新高度
人们在总结浙商的成功经验时,总会提到“四千”精神(即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和“两板”作风(即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这可以说是浙商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
与第一代和第二代浙商相比,第三代浙商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拥有了第一代浙商所没有的商业环境,同时又不需要像第二代浙商那样白手起家。可以说,浙商发展到第三代,已有了许多全新的内涵。
对第三代浙商而言,他们具有比前辈更新的理念。他们通常受过高等教育,思维活跃,视野宽广,对商业环境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对资本市场涌动着无法克制的冲动;同时他们喜欢学习,并同步汲取全球领先的商业理念。
其次,他们富于创新性。对第三代浙商而言,创业精神与老浙商一脉相承,却更具理性的思辨能力,在开拓事业、选择产业领域发展时,更加注重战略性,更加重视对市场的客观认识。很多原因都促使新浙商的投入不再局限于随处可见的国内日常消费品为主的制造业,而是向进出口贸易业、金融服务业、网络消费等行业领域进入。
如今,在浙江企业中出现的特许经营模式、网游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经营模式、数字化虚拟办公模式、财团联盟等都充分体现了新浙商以创造能力发展商业模式的特征。在中国著名的木制玩具之乡浙江云和,有一个从事木玩制作和买卖的“木玩世家”,29岁的何彬是它的第三代继承人。1997年,何彬父亲经营的木玩厂由于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这时喜好网络的何彬在一家美国B2B电子商务公司的建议下,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网上贸易,结果这个把传统产业和现代营销模式结合的想法大获成功,使企业摆脱了困境。
“新一代青年企业家,当然要将老一代的精神发扬光大,但要有更显著的特点,如果说老一代浙商用的更多的是体力和抓机会来打江山,而新浙商需要更多的智慧和理性。”经济学家陈东琪说。
浙商精神的薪火传承
“浙江是一个具有炽烈企业家精神的地方,浙江商人既聪明又肯吃苦,敢冒风险,敢为人先,最让人佩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总结浙商精神时说。 “浙商”已经成为了一块金字招牌,不管商业潮流如何变化,其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不会随之改变。对于新崛起的第三代浙商来说,他们的成就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某种程度上正是取决于其对浙商精神本质的理解。
为什么是浙商
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煤、钢铁、石油、有色金属等主要生产资源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不到全国的4%;占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高等院校设置又相对较少,科研能力和科技人才相对不足;又因为处在对台斗争的第一线,从建国到1978年,国家对浙江的投入少得可怜,人均只有410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改革开放后,国家又没有给浙江特殊政策。
但正是这样一个资源贫乏的省份,却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本、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以及贸易顺差、上市公司户数等6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浙商中还有一些共同的特质给人印象深刻——肯吃苦,谨慎的冒险,还有节俭。” 浙商研究会会长杨轶清说。他认为,正是这些特点促成了浙商的成功。
有人说,浙江人“鼻子也能闻出商机”,是天生的“市场派”。经济学家钟朋荣对浙江商人的市场意识非常感叹,他说:“浙江商人都有比较强的市场意识,很会寻找机会,作为商人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浙商有着一股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他们永不满足。在浙商眼里,没有办不成的事,而且还喜欢不断地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不等不靠,相信市场,相信自己,因此浙商的自立性比较强。”
有人认为浙商精神,其本质是一种企业家精神。经济学家汪丁丁认为这种“企业家精神”包含着三样东西,“创新的精神”,“敬业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浙商群体身上,这三种精神特别浓烈,并体现出自身的特点。这是浙商“长青树”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和日益强盛的主要原因。
顺时而变
但是,对于第三代浙商来说,他们所面临的环境和他们的父辈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浙商起源于一个卖方市场时代,在不少人的眼里,市场经济似乎异常“简单”,埋头生产,简单重复,就是利润之道。一些浙商把“睡地板”作为市场经济永远的钥匙,认为只要挺得住,算得精,就能长盛不衰。无休止的量的扩张成为置业的方法论,贴牌借东风成为进军世界的捷径,模仿取代了自主研发,价格拼杀取代了附加值实现。
近年来,传统的浙商模式已开始暴露弊端。由于浙商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对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的消耗大,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也大,而且低成本战略和价格竞争也造成对员工工资的限制,产生劳资矛盾。这些都对浙商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障碍,产生压力与挑战。
“当前,浙商当初成长发展的环境正发生变化,这直接考验着浙商的能力。浙商一定要适应这种变化,绝不能守着原来的发展模式和思路不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家刘伟说。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晓波认为,浙商身上的某些特征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的,但现在的浙江民营企业已经走过了草根时代,浙商中的“大树”已经蔚然成林。小草的生长机制和大树的生长机制是不一样的,必须转换管理思路,创新运营模式,这些逐渐成长起来的“大树”才不至于萎缩甚至夭折。
其实,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认为,“浙江商人最大的优势在于精神优势”。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浙商的创业模式、经营模式会随之转型,但那些牢牢扎根于浙商心中的可贵财富品质却永远不会褪色。
一般人都相信,第三代浙商在“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上面将会超过父辈。问题在于,父辈的创业者素质——诸如肯吃苦、敢冒险、保守中的创新,以及敏锐的直觉商业的天赋,能不能继续成为他们身上的“基因”。
实际上,在众多第三代浙商身上,已经可以看到这种精神的影子,他们善于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运营模式,善于接受新观念、新思想,他们对财富有更加健康的新理解,更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鲁冠球之子鲁伟鼎21岁时就担任了万向集团的副总裁,1994年转正为总裁。他说:“父辈们创造了过去,经历着现在,还将继续走下去;而我们这一代是踩着他们打下的基础,沿着他们开辟的大道前进,理应走得更好、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