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二、“十二五”期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十二五”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对于道路运输行业而言,“十二五”是我国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是重要的历史转型期,道路运输行业将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其中道路运输应急体系建设也是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十二五”期,全面提高我国道路运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根本要求。
(一)形势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时常会遭受洪涝、台风、冰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我国进入了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将呈上升趋势。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十二五”期,我国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面临的形势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自然灾害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世界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由气候异常引发的台风、地震、海啸、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质灾害逐渐增多。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洪水、地震、海洋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灾害发生频率高、种类多、损失严重。各类自然和地质灾害造成公路、桥梁、隧道损毁阻断,极端恶劣天气造成旅客滞留、货物受阻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持续时间不断延长。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道路运输必须发挥抢险救灾的重要基础保障作用,任务十分艰巨。
事故灾难方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事故发生频率加大,后果更趋严重,事故预防与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如随着全社会对危险品的需求迅速增加,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种类、数量不断增长,货物的危险性质也越来越复杂,引发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辐射事故的隐患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运输量超过2.5亿吨,其中,剧毒的氰化物超过八十万吨左右,易燃易爆油品类超过1.5亿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已覆盖了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的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杂类等9类。大量的易燃、易爆、剧毒、剧腐蚀的危险货物在全国公路网络上运输,形成一个个流动的潜在危险源,稍有不慎,就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且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
社会公共事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的因素仍然较多,社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商贸往来、人口流动和物资运输日益频繁,事故隐患增加,不确定性增大。重大节假日、黄金周、大型会议、国际展览、体育赛事等在短时间内使客流迅速集中,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物资或疏散大量的人员,应急运输保障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以广州为例,2008年春运期间,在遭遇历史罕见的雨雪灾害天气情况下,共发送道路旅客1735.12万人次,其中市区客运站场发送旅客1069.50万人次,相当于把广州市人口都搬了一次家。
重点物资运输。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资源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运以及原油、铁矿石等大量进口状况将长期持续,在铁路运能紧张的情况下,电煤、原油、矿石运力紧张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缓解,因此,公路运输对于保障全国的能源供给,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二五”阶段,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与此同时,煤炭、石油、矿石、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应急运输形势仍然十分繁重和严峻。
(二)要求
与突发事件的多发性和多样性相适应,应急运输保障的范围将逐渐扩大,涉及自然灾害、社会危机、重大疫情、运输事故、公共事件、重要时段运输、重点物资运输等方面,与此同时,应急运输保障的复杂程度、风险程度和保障难度均不断加大。与新的形势和需求相适应,道路运输应急管理也将逐步发生深刻变革,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由“事后处置”向“全过程、循环型”转变。随着灾害和应急事件的增多,传统的“事后处置型”模式已不能满足应急运输管理的需要,必须增强主动性、整体性、计划性和动态性,从应急事件的“全生命发展周期”出发,建立从前期预防到后期评估的“全过程、循环型”管理,对突发公共事件实行事前—预防与监测、事中—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相结合的具有连续性的动态管理,将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减至最低限度,甚至消弭突发事件于萌芽状态。这种转变符合灾害经济学中的“十分之一”法则,即在灾前投入“一分”资金用于灾害的防范,通过降低灾难发生的概率或者避免灾难的发生,人类可以降低“十分”的损失。突发事件的根源在于各种各样的风险,在全过程管理基础上,应急管理工作逐步从侧重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到对事件和风险并重的管理转变,通过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及其有效处置,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风险源以及致灾因子的产生,满足风险管理工作“超前预防”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实现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根源。
由临时性向常设性、专业化转变。临时性运输应急指挥机构虽然具有统一指挥和协调的特征,但在启动时机、运作成本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也无法有效组织各部门开展日常的预防准备、培训演练、宣传教育等基础性工作。随着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道路运输应急管理逐步由临时性机构向常设性机构转变,逐步在交通部和地方交通管理部门设立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全国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完整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机构体系。另一方面,为满足日前增多的应急运输任务,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道路运输应急队伍将向着道路运输应急与国防交通应急相结合,专业运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与专业应集队伍相结合,日常运营与应急运输相结合的“专群结合、军地结合、平战结合”的应急队伍发展和转变。
由“政府独揽”型向“共同治理”型转变。在以往相对封闭的体制下,应急管理更多强调的是政府的主导地位,对社会参与涉及不多, 这种应急管理在处理具有可预期性和可分析性的常规事件时,能够实现其高效、准确的目的。随着社会发展的更加开放和多元,面对更具不确定性、复杂性、多样性、突发性和扩散性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强调多元社会的开放式广泛参与。政府体系外的社会力量不仅是政府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力量。将来的应急管理将形成由政府、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公民个体等共同构成的治理网络,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之间平等交流、协商合作的互动机制,让社会个体、各类非政府组织、国际性和区域性组织同政府打破界限,进行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区乃至全球性的良性合作,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型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共同来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提高决策和反应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由非程序化向制度化、常态化转变。根据经验,人均GDP2000美元以下的社会处于低水平的稳态社会,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其管理以常规业务为主,辅以应急业务。人均GDP在2000-6000美元之间,社会进入非稳态社会,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必须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其管理是常规业务和应急业务并重。人均GDP高于6000美元,是高水平的稳态社会,政府主要任务是预防社会矛盾,引导经济发展,其管理以应急业务为主,辅以常规业务。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仍下于非稳态社会,应急管理将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工作,应急管理将步入常态化和制度化阶段,应急管理将更加强调采取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方式,将危机状态下的政府行为纳入法治的范围,使政府的紧急权力接受法律的约束和规定,从而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