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7日,新华网、中国记协网“新世纪网络媒体发展”系列访谈第三场邀请中国网总裁李家明做客访谈间,畅谈主流网络媒体的对外传播影响力。图为嘉宾听取主持人提问。新华网杨刚 摄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华网和中国记协网为您推出的“风起云涌网聚十年”新世纪网络媒体发展系列访谈第三期,今天的嘉宾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网执行总裁李家明先生,欢迎李总。
[李家明]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我们和李总一起聊一聊打造与对话的“网络窗口”这个话题。中国网作为与世界对话的一个平台,与世界对话的这个平台是怎么构想的呢?
[李家明]中国网从2000年创建,一直以对外传播平台定位的,我们感觉到首先你要具备一些基础条件,对于中国网来说就是多语种,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就是多媒体。我们注重的是信息的深度,多语种在重点新闻网站也不仅中国网一家,新华网也是其中之一。中国网在多语种传播上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方面的工作是大量的积聚了国情专题,国情这一块实现了新闻的资料化。然后同时对国外的受众通过一种权威的信息的传播,能够让国外受众通过我们网站了解中国,通过互动方式让世界接触中国,通过提供服务让世界感受中国。我们这么多年做下来,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成果,比如说目前整个网站访问量当中,我们来自国外的访问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占到总访问量的30%以上。
[主持人]看到了对外窗口搭建的一个成效。您刚才提到了多媒体,咱们现在应用的多媒体手段是不是很丰富?
[李家明]是的,现在是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的集合。当然现在还有从互动到多媒体这样一个延续,互动也是大家都在使用的,比如说论坛、博客、播客,包括PK功能和问卷调查种种形式都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应该说,现在传播的这种能力比当初10年前那会儿完全不是同日而语了。
[主持人]十年前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李家明]十年前,当时我记得中国网是2000年9月28日正式开网,我们是6个语种,当时的传播形式就是文本和图片,而且是以文本为主。我举个例子,当时是以兆为单位的,可见那会儿的信息量是多么的可怜。那会儿上照片,每一个文章的附图基本上还没有养成习惯,当然也有大的事件图片多一些,一般的都是文本多一些,现在就不是了,在一个专题里面都有,给人的视觉效果和深度感觉跟当时来比,区别是相当大的,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主持人]这十年来您一直坚守在网络事业的最前沿,像看着一个孩子成长一样看着中国网的成长。国家一直要加强对外传播的能力,您认为在网络传播的时代,由于时代的变迁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李家明]提高传播能力应该是提的正当其时。为什么呢?因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是以硬实力的增长为基础的,现在作为网络媒体尤其像这种对外传播为主的网络媒体,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过程当中担当着很重要的任务。大家都知道,各种不同的媒体在对外传播上有不同的效果。应该说咱们这几年实践证明,在国际传播这一块儿,网站的传播是最有效的。因为网站的传播一个是便捷,还有它完全是自然吸引,跟其他的传播形式有很多的不同。比如搞图书你要发行,而且涉及的环节还比较多,搞杂志也是如此,搞广播互相之间没有一个直接的接触,电视也是这样,当然广播电视现在还是有很大的作用,唯独网络打破了过去这种传媒形式的种种局限。
[李家明]我了解的情况是这样的,国外凡是关注中国的人在网站获取中国信息远远比通过别的渠道获取中国信息的比例要大得多。比如说中国网做了大量的国情专题,9个语种,被境外广泛的使用。我上次去美国访问,有的学校说我了解中国或者写中国的东西,去哪儿找呢?说要去中国网的专题库来找,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直接的作用。所以,在网络对外传播这一块,我认为目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主持人]其实您刚才说了,随着国家的硬实力的提高,在国际上地位的认可,包括很多人想了解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不想通过第三方来表述,就想通过中国媒体来描述的,就可以通过中国网对外宣传的窗口能看到您刚才讲的那些东西,也正因为有这样的需求建立了那么多的语种,让全世界更多的地区希望了解中国的网民能够通过中国网了解国内比较新的情况。等于咱们会有知识的更新,包括评论都会有。
[李家明]对,更新是这样的,中国网有一个做法是以新闻为前导,以国情为基础,新闻跟国情是我们打造的两个主要的版块,这两个版块在对外传播方面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很多的外国朋友想了解中国的时候,一个是他可能主动上中国网,还有一个是通过大使馆来介绍上哪个网站来看,这些情况可以得到直接的回答。
[主持人]其实也是因为这样的途径,比如他想了解中国的话,可以在搜索当中打China,就可以直接进入中国网。
[李家明]有这个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