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南方高温将缓解 东北强降水将进入缓冲期 吉林市欲贷款助灾民 -巴菲特称将与盖茨见中国富人谈慈善 中国慈善制度供应显著滞后 -中国最牛智库称应避免工资上涨过急过高 各地频繁调整行政区划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上报国务院 国资委勾勒央企整合路线图 -北京住宅地楼面价降至万元下 可能暂停发布二手房价格统计数据 -中国最小A级通缉犯落网 涉6案9命(图) 长沙税局爆炸嫌犯仍在逃 -国美起诉黄光裕索赔 双方公开“撕破脸” 黄手中仍有两张王牌 -四大行在京上调网银转账收费 专家:国有银行收费多是凭感觉 -山东青州称公务员周六加班系自愿(图) 清华教授:不合理不合法 -京沪深渝宁杭穗启动新一轮房贷压力测试
首页>>社会发展>>科技动态
科学家构建4亿年前奇异海洋生物3D模型(图)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8 月 06 日 
关键词: 科学家 3D模型 化石 研究人员 海洋生物 体节 生物学快报 有机质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这个小生物Drakozoon将触手隐藏在其顶部小壳中,它依靠这些触手进食海水中的有机质

北京时间8月6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咋一看上去可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一团怪异的绿色物体确实是地球上出现的最早生命形式之一。这一奇特的生物生存于4.25亿年前的海洋中,今天是首次被公诸于众。

这是一种名为“Drakozoon”的原始海洋生物的计算机3D模型,由科学家根据这种生物唯一保存下来的化石构建。这一模型将帮助科学家们理解早期地球上的原始生命的形态,以及它们是如何演化成为今天地球上生机勃勃的各种生命形式的。Drakozoon的化石发现于赫特福德郡拉格斯塔特地区,这里是英格兰软体动物化石埋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种生物生活在距今4.44到4.16亿年前的志留纪海洋之中,而此次构建的模型将帮助我们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生物呈圆锥状,有一个顶部外壳,可能还有皮革质地的外部皮肤。并且,它们似乎是依靠将自己紧紧依附于岩石表面生活。这种生物体长约3毫米,使用丝状的触手抓取海水中流经的有机物微粒为食。当危险来临,它会把外壳放下来,躲避危险,等掠食动物离去之后再升起外壳,伸出触手继续进食。

“令人高兴的是,这一3D模型让我们第一次了解到这样一种生物,而在此之前,甚至根本没人知道这样一种生物的存在。我们认为这种小水母是附着于岩石或者硬壳动物表面,依靠海水中有机质存活的。” 来自伦敦帝国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马克·苏顿(Mark Sutton)教授说,“通过观察这种原始生物,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地球最早期原始生命的了解。”

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在争论地球生命的最早期祖先是什么样,以及它们如何进行演化。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最早期生物应当拥有重复的相同部分,类似毛虫那样拥有许多体节和腿,而其他科学家则认为它们的身体应当更加不具有定型,有点像鼻涕虫。

在今天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科学家们对这一3D模型进行了分析,并注意到Drakozoon身体两侧各有8条深脊。分析人员认为这可能是这种生物早期由重复体节构成形态的基因遗迹,这一研究支持了关于地球早期生物由重复相同的体节构成的假说。同时,研究显示Drakozoon属于一个大型无脊椎动物门类——触手冠动物的成员。

最为人熟知的触手冠动物是腕足类,这是一种无脊椎的有壳水生生物,是志留纪最常见的生物化石。研究人员发现的这唯一一个Drakozoon化石正是附着在一个腕足类动物外壳上。

研究人员将化石精细切割成200片薄片,并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生成了这张3D模型图像。

科学家称,通常很难找到软体动物的化石,因为它们的身体在被保存下来之前一般就已经解体了。

此次研究的Drakozoon也是软体动物,其之所以被保存下来,是因为其所处的位置被火山灰覆盖。在一次火山爆发之后这个小生物和与它一起生活的其他生物都被一下子掩埋。它们的化石被保存了下来,直到4.25亿年后被人类挖掘出来。

此项研究由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资助,其成果已经发表在今天出版的《生物学快报》。(晨风)

来源:新浪科技

来源: 人民网

相关文章:
首次海洋物种普查完成 海里有23万种生物(图)
科学家在北大西洋发现深海神秘未知生物(组图)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专家就转基因安全问题答问
“生物波”被发现 或成治疗疾病新途径
1000米水下的生物 海底总动员(组图)
图片新闻:
大学生最佳雇主榜揭晓:国企超6成 外企跌出前三(名单)
中国因高温死亡事件频发 专家吁加紧立法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