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上起降飞机,民航海外投送救援人员,检验军地一体运输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军通过深入开展军交运输正规化建设,建立健全军地协调机制,促进了军交运输军地一体化保障体系的创新发展,军交运输保障能力实现整体跃升。
军列驰骋,动若风发;口令声,马达声,汽笛声,声声入耳。一幅幅画面在不停地切换,一个个指令在不停地传出。某军代处值班员坐镇调度台,轻点鼠标,千里之外铁路线上的军列运行状况,便可尽收眼底,正可谓“运筹三尺调度台,决胜千里铁道线”。
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军交运输部门围绕“联得通、看得见、用得上”的建设原则,研制开发了军交运输动态监控系统,连通了三级五线军交运输指挥控制体系,并紧紧依托国家交通行业信息技术平台,使军事运输组织指挥初步实现了网络化和可视化,军事运输调度指挥逐步走上了信息化快车道。
战场交通设施是军事运输的基本依托,也是军交运输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交运输部门紧紧依托地方交通网络建设,着眼战略投送和作战机动需要,对主要方向铁路、公路战略战役通道、部队作战机动道路、水路战备码头等进行重点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了通达深度,战场通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1989年9月,在沈大高速公路某区段上,数架银色的战鹰从3000米高空俯冲而下,呼啸着向地面扑来,随着几个漂亮的着陆动作,依次安全降落在笔直、宽敞的高速公路跑道上。这条高速公路飞机跑道的建成在我国是首创,它向世人宣告:中国也能在高速公路上起降飞机了。
“九五”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成了10多条这样的飞机专用跑道。
过去,济南军区某装甲旅进出口道路是一条尘土飞扬的小路,装备进出要靠大型拖车,一台一台拖出去。像这样道路不畅的情况,在一些单位还比较普遍。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十一五”以来,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的办法,安排边防公路建设11600多公里、部队进出口道路2000余公里,打通了部分重要的“卡脖子”路段,在新改建铁路中贯彻军事要求350多项,建成水路战备滚装码头19座,初步形成了战场交通网络,为部队快速机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军地保障力量的有效凝聚和运用,为提高我军战略投送能力奠定了基础。利用交通部门和企业海外保障体系,完成了赴索马里、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海军编队的运输补给。利用民航运力,在实施印度洋海啸、海地及智利地震灾害等国际救援行动中,保障了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快速投送到位。
特别是汶川抗震救灾,举三军运输之力,聚全国交通之能,采取铁路输送、航空投送、摩托化机动等方式,将10多万救灾大军快速投送到灾区,创造了单日铁路输送部队数量最多、单日航空输送密度最高、整建制部队摩托化机动距离最远、野战条件下军车运行管理最有效的新纪录,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