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胡雪琴/北京报道
2010年1月1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当天下午,在北京友谊宾馆参加获奖代表媒体见面会;
1月12日晚,乘机抵达成都;
1月13日一大早,乘机前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当日到达后即召开会议,晚上吃过饭又继续……
这就是中国科学院孙家栋院士获得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大奖后的工作日程表。
“大奖属于全体航天人”
在媒体见面会上,面对众多媒体记者的“围追堵截”,年过八旬的老人虽略显疲惫,但始终面带微笑。
“奉献精神就是航天人的最大特点。没有节假日对于我们已经是家常便饭。元旦大家都没有休息,年前,我们都会在这边工作。”孙家栋院士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参加中国航天事业已经50年了,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英明领导下,我们这支航天队伍经过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不辱使命,完成了祖国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对于媒体聚焦的2009年度最高科技大奖,孙家栋院士用了“心情很不平静”来表述,他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航天事业是个巨大的系统过程,绝不是某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我仅仅是航天人的一个代表而已。”他又再三表示,“我绝不是谦虚。”
“科技大奖是奖给航天人这个群体的。航天的成功凝聚着成千上万航天人的心血,甚至包括全国人民。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是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和协同配合下完成的。借此机会,我向各方对航天事业的支持表示感谢。”
不过,他同时也肯定了这一奖项的导向作用。航天事业作为一项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重大战略,关键技术无法通过外援,只有通过自主科技攻关、自主创新。一年一度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风向标,号召全社会重视科学,尊重科研人员的创新实践,推进自主创新型社会的建设。
面对获得最高科技大奖的“名利双收”,孙家栋院士显得分外淡定和爽朗。“500万元巨额奖金怎么花?”他笑道,“国家有明确规定,十分之一由个人支配,剩下的十分之九,在航天科技集团的领导下,我们将共同研究怎样利用这笔资金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一些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