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打磨:
国产“地球仪”已现锋芒
“Google Earth”能玩得转,是依靠卫星影像图下面的“虚拟地球仪”,它能处理各种影像数据,实现搜索功能。“我们要建自己的‘Google Earth’,也需要有这种‘虚拟地球仪’”。
李德仁说,为了做这个“虚拟地球仪”,他和龚建雅等教授花了近10年时间,最终完成了一种叫作Geo Globle的软件,为我国打造自己的“Google Earth”提供了技术支撑。
这项软件技术已经通过全国多位院士的集体评审。评审报告上说:“该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多源多时相海量空间数据分布式管理、异构地理信息互操作等方面有重要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可以作为我国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软件。”
陈静告诉记者,虽然还没有确认该软件就是国家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系统,但它确保了实现这个项目完全国产化。“如果使用国外软件,还不谈能否实现我们的共享应用要求,在安全保障上就存在风险”。
陈静说,这一软件能同时处理多种来源的数据,包括三维地形图、航拍影像图、三维模型,同时还有矢量数据,如地理边界、铁路、公路和航线等信息,这些是“Google Earth”所没有的。
目前,Geo Globle软件已小试牛刀,分别在黑龙江地理信息系统、福建电力系统和国防领域试用,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陈静说,有这个软件作支撑,对于行业和相关部门的数据服务将更加精准。比如规划部门需要搞清楚每家每户的宅基地、房屋界限,通过这一系统,可以达到对房屋的每个台阶都能准确定位,房屋边界的影像数据误差微乎其微。这个平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通过技术集成,可以将不同部门的数据叠加到同一界面上,类比分析非常直观,而且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可以避免各个部门在这方面的重复建设投入。
大功告成:
尚需多方协调规划
李德仁说,目前这一方案已经向国务院提出申请。“当然,现在要建设我们的这个平台还要有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陈静说,“在数据获取的平台问题方面,虽然各个部门都有这些数据,但如何将这些数据集中放到一个平台上实现共享,需要协调规划;哪些数据需要扩充,哪些又需要进行区分加密处理,这也需要协调确认。”(本文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谌达军 实习生宋强 涂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