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央行挖出四条洗钱秘道 开展"天网行动" -中央经济会议将减税降百姓负担 稳健货币积极财政重入决策视野 -四季度钢厂出口订单降五成 阿根廷与中国签6亿美元地铁供货大单 -贵州审理瓮安6-28事件 珠海故意撞人作案动机查明 死亡升至5人 -前3季保险业保费收入7939.6亿 收益率2.1% 股票类投资只占14.2% -蒙牛被指假民族企业 企业家解囊说遭质疑 可口可乐购汇源未立案 -"天宫一号"开始初样研制 将对接神八神九 国产无人攻击机应用 -两市破净股214只 23只获增持1.6亿股 大股东增持引产业资本入市 -社保基金累积近2.5万亿 年收益率不到2% 有望纳入财政预算监管 -中国拟将均住面积以下十平米人群列入保障 房地产信托渠道收紧
中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有望明年上天(图)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11 月 0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两年一度的珠海航展已盛装开幕,一大批新研制的航空航天产品精彩亮相,备受观众关注。图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模型在珠海航展上展出。 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专家:理论上,卫星上天后可以通过分析地球电磁的变化从而实现对地震的预测

24小时监测地球地震电磁的中国卫星突然发现,地球某地的电磁信号发生变化,数据迅速传回地面,经过模拟仿真分析后被确认为地震前兆,信息迅速被中国传至地震高危地政府部门,紧急疏散当地人员,几天后发生地震……

困难重重的地震预测难题有望随着地震电磁卫星的上天而取得突破!“中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最快明年上天,”昨天下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胡志强博士告诉本报记者,“届时,将有可能通过分析地震前地球电磁环境的变化而提前、准确地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汶川大地震加速地球电磁监测研究

摆在中航科技展馆一个角落里的模拟卫星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颗四四方方长得有点呆的家伙,竟然可以提前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提起这颗卫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就会提起一件这样的事情:2008年4月29日,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和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等130余人,在北京铁道大厦就我国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讨,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就在13天后,中国30余年来最严重的一场地质灾害突然袭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如果地球电磁监测卫星能够提前上天,汶川大地震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了!”在珠海航展现场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南勇心痛不已地告诉本报记者。

汶川大地震后,我国加速了地震电磁的研究,而展示在航展现场的这颗名叫“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的家伙,就是这一研究的成果。这颗卫星上天后可以通过分析地球电磁的变化而实现对地震的预测。

试验卫星明年有望上天

胡志强博士向本报记者介绍说,地震预测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大量的观测事实显示,在多数大地震发生前,均在震中及其邻区发现过大量与电磁波有关的异常现象。

“地震预测虽然困难,但也有规律可循,比如一些动物就能提前感觉到地震的来临,通过攀上树梢、爬出洞穴的方式来避免受到伤害,”南勇说,“这可能就是因为这些动物能够感受到地球电磁的变化。”

“整个地球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电磁场,源源不断地发出电磁波”,专家介绍说,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的工作原理其实并不难理解,一旦发生强烈地震,地球内部的电磁信息就会出现异常,此时,卫星将接收数据传回地面,为工作人员的预测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通过合理配置地面资源,从而形成天地一体的地震预测系统。

“这颗试验卫星最快到明年发射,”南勇说,“目前已经将方案上报给有关部门。”据了解,目前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意大利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有发射地震电磁卫星的计划。

收集数据模拟地震仿真系统

“目前这个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胡志强博士说,“地震发生前后,电磁到底是如何变化的?由于此前地震时没有记录,所以现在需要发射卫星升空进行这方面数据的搜集,搜集完成后与地面的地震监测系统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地震模拟和仿真系统。”

通过地球电磁监测预测地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对全球的电磁进行监测,需要一个完整的卫星‘星座’,”胡志强博士向本报记者介绍说,“这要视乎首颗试验卫星的情况而定,还要看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有可能会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要做的事情。”

●相关新闻

中国筹建“天基应急系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在展馆的另一侧,记者还发现了一个“明星”卫星的模拟造型。据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应用研究部主任李杏朝介绍,这正是我国与巴西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该卫星就传回了震中区汶川、北川等地的卫星图片,为分析灾情提供了最为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管是正在研究的地震监测卫星,还是已经大显神威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都是“天基应急系统”大家庭的成员。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地面的应急和营救系统往往限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个时候,从航空到航天,全方位、高覆盖的空中网络就更显重要。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观测类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等在内的天基应急系统。“但只是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如果要进一步完善,使系统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十多年的时间”。

据介绍,目前我国正在服役的各类观测卫星仅有十余颗,而所有的卫星加起来只有30多颗,大约是美国的1/10,这与我们广袤的国土面积明显不相适应。所以说,这些卫星构筑的应急系统,还只是一个雏形。

“最大的问题在于,卫星的密度还不够高”,该负责人表示,每颗卫星在某个时刻能“照顾”到的地方是有限的,“比如某个地方发生了大地震,人们迫切需要当时当地的卫星监测图片,但如果要过一周才能监测到,显然已经滞后”。

广州日报航展报道组摄影报道

来源: 广州日报

相关文章:
"创新一号02星"和"试验卫星三号"成功发射 国产大飞机抗衡波音
中国成功发射“创新一号02星”和“试验卫星三号”
风云二号03批等5颗卫星将在6年内完成发射
中国计划明年9月发射火星探测卫星 2013年发射月球车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明年迁至海南文昌 嫦娥三号将在海南发射
中国卫星应用产业7年内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再发射12颗卫星
中国成功发射“实践六号”03组卫星[组图]
印度首颗探月卫星22日升空 将环绕月球两年
图片新闻:
40余城市将有地铁或轻轨 准入条件可能放宽(名单)
嫦娥二号将于2010年发射 相机分辨率达10米(组图)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