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记者:牛卫东、张军勇、汪涛)消息:中国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紧急医疗救援行动目前已经基本结束。在这次大规模的医疗救援中,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简称中国救援队)共救治伤病员1405名,其中重症伤员58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即将撤离灾区的前夕,中国救援队队长侯世科接受了本台记者专访,详细介绍了令他和队员们终身难忘的玉树紧急救援。
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时,46岁的侯世科正躺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此前,在今年一月,海地地震发生时,他曾奔赴那里实施救援任务,因在废墟中抢救病员使髋关节软骨严重撕裂而住院。
玉树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中午12点,侯世科接到了带队奔赴灾区的命令,他没有犹豫,从病床上起身就准备出发。上级要求救援队下午3点登机出发,从驻地到机场需要一个小时,这意味着留给侯世科的准备时间不到两个小时。在极短的时间内,侯世科争分夺秒,迅速完成了准备工作。他说:“准备时间几乎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利用不到两个小时,集合了30名队员,准备了4吨的物资。”
侯世科率领的中国救援队30名队员中,一多半是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医生,大部分都曾经历多次灾害救援,其中还有6名女同志。在准备的物资中,有1000多个品种、价值300多万元人民币的药品和100多个品种的医疗器械、耗材等等。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为救援队夺取救援行动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救援队14日晚上8点到达玉树灾区后,就立即投入救援工作。在前三天,队员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一刻不停地抢救受伤人员。因为到处都是伤员,时间就是生命。而玉树县的平均海拔是3860米,克服高原缺氧是摆在救援队面前最严峻的挑战,也是此次救援最大的特点。
在缺氧面前,救援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迎难而上,拼毅力、拼体力。侯世科说:“第一时间,你选择吧,要么救别人命,要么自己身体损害。我们只能选择第一个。但是,损害身体还不能倒下。所以,我的队员在严重高原反应、疲劳的时候,见缝插针,自己给自己输液,补充能量,减少反应。吸点氧来补充体力,坚持不倒下救灾民。”
由于到高原后没有时间调整,工作量巨大,救援队所有30名成员都出现过高原反应。侯世科本人的高原反应很强烈。他说:“头巨痛,呕吐很多次,心慌、胸闷等等。两次倒在救援现场。吸氧、打点滴,打红景天,反应减轻接着干,没什么说的。”
就这样,侯世科和自己的队员们顽强战斗在医疗救援前线。在最艰苦的头3天顶过去之后,侯世科感到玉树救援这场战斗基本上能完成了。因为救援队在“黄金救援72小时”内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对于救援队来说,本次救灾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执行任务。玉树地区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在救援期间,纯朴、善良的藏族同胞给与救援队许多无私的帮助,令侯世科和队员们深受感动。侯世科说,在最初几天,相关物资还没上来,没有热水。是周围受灾的藏族群众就给他们送来了热水。他回忆道:“灾民从废墟里出来后也是在体育场(救援队驻地)搭小帐篷,点上劈柴,烧一点热水。从废墟上抢出的唯一一个破暖水壶,外面的壳都是破的。人家装上热水给我送来、给救援队送来。这种感情一辈子我都忘不了。”
侯世科认为,藏族群众对救援队的关心、帮助其实就是人心换人心的结果。他们拼命救灾,藏族同胞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侯世科说,通过此次玉树高原紧急救援,他和中国救援队又经历了一次严峻考验。今后,这支队伍再到任何地方救灾,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不能完成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