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旧城区,当地因建新区,已有10年未进行旧城改造。
贫困县为何造新城?
原县长云院祯认为主要原因是县城落后影响招商;也有文件显示该县影响呼市首府形象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何要打造61亿的新城区?张亮说,他在来到该县之前对这个问题也毫无概念。
张亮告诉记者,当初下派到县里,他们“是带着任务去的”,赴任时,呼市主要领导勉励他们,要在清水河县干一番事业,并建议建设新区迁城,打造好的平台招商引资。
到县城后,张亮才明白,建新城是“必须”的。“我是当兵出身,去过很多地方,但从未见过如此落后的县城。”
整个县城“地无三尺平”,县城中央有一个雷管厂———红旗化工厂,每年产上亿根雷管。县城东西两边分别有一个水泥厂,污染和安全隐患威胁城内居民。
原县长云院祯也认为,从经济方面考虑,清水河县一定要建新区迁城。
他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他们与武川县同时争取唐山一家100万吨的水泥厂项目,尽管清水河县有资源优势,但最终那家企业选择去了武川县。
“主要原因还是看到清水河县城落后。”云院祯说,外地企业不仅考虑厂房的选址,他们还要考虑在当地招工、数千工人的住宿生活娱乐等条件。一个落后的县城,严重制约招商引资。
但这些并不是清水河县要建新城的全部理由。记者从县国土资源局得到一份“关于清水河县新区建设用地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除了提到张亮他们所说的人居环境差等因素外,还提到旧县城“同时也影响了呼和浩特市首府地位的形象”。
据介绍,在张亮任县委书记前,呼和浩特市委于2001年曾建议清水河县将县城迁址于喇嘛湾镇。但因需占用邻县托县一部分土地,遭到托县反对。经呼市市委反复协调,仍未果,计划落空。
随后,在2001年底,张亮、云院祯“空降”清水河县。
“能快就不要慢”
受全国建开发区热潮影响,清水河县未得到批复之际,让建筑商垫资建新区政府办公楼
张亮、云院祯到清水河县后清晰地感受到建新区的压力。
据他们介绍,2002年是全国建设新区、开发区的高潮时期。内蒙古自治区上到首府呼和浩特下到各盟市,几乎每个旗县都划定区域,进行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
当时,呼市下辖的9个区县均有开发区建设任务。作为呼市最穷的清水河县,建新区迁旧城已算起步较晚。
云院祯告诉记者,作为从乌兰察布盟划归呼市的三个县之一,另外两个县武川和和林格尔县启动很快,清水河县已处于落后状态。
闫耀是在2002年张亮他们之后被呼市下派的干部,当时任副县长。
闫耀说,作为外地的交流干部,本身压力很大,急于找到改变当地面貌的突破口。而在当时各地建设开发区的态势下,加上清水河的旧城现状,更是想要“撤旧建新”。
但县里仍有干部对此心存疑虑。
作为外派的干部,云院祯认为这是因为部分当地干部和群众因长期处在闭塞环境下,思想观念落后。据闫耀介绍,清水河县在划归呼市前,是乌盟的一块“飞地”,一年县里只开两次会。划归呼市后,县里干部常抱怨,工作太多开会太多。
张亮说,为了改变干部的发展思路,他和云院祯分别带队前往鄂尔多斯、乌海、包头等地考察开发区建设。
最终,这个建新城的决策在历时8个多月后于2000年,被清水河县常委会、人代会通过。
张亮和云院祯他们很快选择在现今宏河镇政府附近的空地上,规划5平方公里,作为清水河县开发区(即新城区)的地址。
在开发区还处于审批阶段,开发区的土地利用还未得到批复,清水河县新区的建设便已于2003年开工。
“当时的风气是能快就不要慢。”张亮这样解释。
新区的首批工程是县委县政府的行政办公楼。资金来源是,承包工程的建筑商先行垫付。
时任副县长的闫耀说,当初率先兴建政府大楼,也是为了给社会和企业一个定心丸,让他们放心到新区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