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两会行情盘点:五热点贯串全年 -全球竞争新格局新风险 中国CPI超越房市成第一雷区 -1-2月财政累计收入1.36万亿 同比增32.9% 目前物价略高于预估 -中国大部气候异常 贵州86个县干旱 局部百年一遇 一吨水比油贵 -"两会"后A股市场走向何方 仍难以走出震荡行情? 破解三大悬疑 -"二次房改"列议案 解决夹心层 房企行贿官员"潜规则" 或价涨量跌 -三亚就豇豆事件问责4名干部 航班延误引发群体性事件停飞1年 -沈阳野生动物园又曝动物大面积死亡 故意饿死老虎要挟政府出钱 -7名中国公民喀麦隆被绑 绑匪提赎金要求 使馆与被绑者取得联系 -我国城乡居民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 新选举法的五大民主看点
首页>>社会动态
“3·15”十年报告:十大“骗术”大揭秘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3 月 15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10年十大“骗术”

虚假广告

2001年,消费者对虚假广告的投诉上升幅度最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设置虚假降价或价格打折欺诈消费者;药品和保健品广告内容严重违法;以推广所谓的新技术等进行欺骗;房地产开发商广告承诺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免费服务”

所谓“免费服务”,欺诈情况多。经营者往往在消费者接受所谓“免费服务”后,又提出许多不公平的条件强迫消费者接受。“免费服务”实为陷阱诱饵。

“义诊”

一些不法之徒抓住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急需治疗疾病、渴求健康的心理,在商场小区常常举办所谓“义诊”活动,承诺能够免费试用或提供上门服务,以异常的热情骗取消费者信任。产品价格极其昂贵,几乎都在万元左右,骗取消费者慷慨解囊。消费者如果想退换,销售者马上变脸,恶语相加,侮辱消费者。类似销售行为有可能演变成新的传销或变相传销活动。

“您中奖了”

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短信、信函等形式告知消费者,已经中了某某公司的大奖,奖金几十万或者奖轿车等贵重物品,要求消费者先支付所谓的“中奖费”、“所得税”、“律师费”、“审计费”等。消费者汇去款项后,不法分子立即销声匿迹。

“返券促销”

很多商场在销售过程中频繁采用“返券促销”手段,年年有打折、月月有返券、天天有优惠,诱导消费者的不理性消费行为,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网络交易骗局

近几年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方式吸引了很多的消费者,但由于其交易方式的特殊性以及监管的困难,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购物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收到的物品与宣传不符,功能欠缺,甚至是残次品;卖家提供虚假信息,收钱不发货,骗取钱财等。

中介服务骗局

社会中介的骗局主要表现在通过媒体发布虚假广告,诱骗消费者上当;利用不平等的格式合同欺诈消费者,扩大消费者的义务,减少经营者的责任;向消费者提供不全面、不真实的信息,对市场需求大的行业随意加价。中介服务的投诉主要集中在租房、婚介、培训、留学、旅游等方面。

储蓄变保险

一些储蓄所的业务广告、海报只刊登利率和年限,不标明是储蓄还是保险,消费者误将保险当储蓄购买。消费者一旦后悔或需要用钱时,要退保就要承担高额的经济损失。2008年,这一事项成了投诉热点。

预付费消费卡

目前消费卡名目繁多,一些不法商家先诱使消费者存入一笔不小的金额,但后续服务跟不上;或者在消费者存入一笔金额后商家就销声匿迹,致使消费者蒙受损失。

骗取、变卖个人信息

以出售某种商品或服务为由,要求消费者留下个人信息。之后,擅自泄露或变卖,致使消费者不仅遭受垃圾短信和电话的骚扰,还要承受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的风险。(记者 姚冬琴 宋雪莲) (本刊记者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年度统计分析”整理)

来源: 人民网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重庆公布去年消费维权10大案例 涉及农资、食品
大学生维权意识薄弱防范能力差 成消费弱势群体
第27个3·15消费者权益日:消费陷阱十大行业 6大维权案例
多地消协维权组织公开信:饭店收消毒餐具费侵权
调查:3成认为消费维权太繁琐 4成称找媒体最有效
图片新闻:
第27个3·15消费者权益日:消费陷阱十大行业 6大维权案例
财政部:全国个税纳税人仅9000多万 暂不调起征点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