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变身为北京市区内最大雪上运动中心的鸟巢,开始试营业。朱洪宇摄
国家体育场“鸟巢”从12月19日开始变身为滑雪场,引起了不少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关注。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预计,在此后两个多月里,“鸟巢”平均每天将吸引2000~5000名游客,这将大大缓解“鸟巢”在冬季的运营压力。与此同时,大量的普通群众将有机会在“鸟巢”参与滑雪等体育娱乐活动,这将有助于“鸟巢”公益价值的实现。但谈到后者,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鸟巢”现有的成绩与其作为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尚有巨大差距。
近来,北京媒体不断报道“鸟巢”变身为滑雪场的消息,不少北京市民都很感兴趣,这不仅是因为“鸟巢”滑雪场地处市区,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鸟巢”二字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北京一些旅行社已经将“鸟巢”滑雪列为现阶段北京旅游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这对外地游客也很有吸引力。
不过,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鸟巢”却极少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奥林匹克专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向记者表示,作为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的“鸟巢”,其目前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服务职能还显得薄弱,因为“鸟巢”不仅仅是一个奥运场馆,它还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显示国家体育形象和延续北京奥运精神的使命。
任海表示,北京奥运会后,“鸟巢”开放、观光、举办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等消息不断传出,却很少听到“鸟巢”在全民健身、奥林匹克教育等公益活动方面有什么大的举措,也没有看到“鸟巢”与城市文化相融合,成为北京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去处。实际上,对于北京市民而言,“鸟巢”除了是一个外地游客的观光景点、偶尔举办一些比赛和演出之外,同自己的生活几乎没什么关系,很多北京人在奥运会后再也没去过“鸟巢”。任海表示,“鸟巢”在体育文化、社会教育和市民生活层次上的价值体现显然不足,甚至是缺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