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能源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经济的发展格局、制约能源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发生深刻的变化。根据“十五”以及“十一五”开局第一年能源经济运行情况,我国能源经济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生产与消费增长加快,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耗强度上升
“七五”、“八五”、“九五”三个计划期,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6.5%,6%、-0.0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始终小于“1”。进入“十五”以后,能源消费速度开始加快,并且逐步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平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平均能源消费弹性分别达到10%和1.05。2003年、2004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53和1.59。2005年能源消费量为22.33亿吨标煤,是2000年的1.6倍,能源消费绝对量增长了8.5亿吨标煤。其中,煤炭消费增长了64%,石油消费增长了45%,电力消费增长了85%。
在能源需求的拉动下,能源生产增长也快速增长。2005年我国能源总产量达到20.61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加7.71亿吨标煤。其中,我国的煤炭产量年均增长9.8%,达到22.05亿吨,比2000年增长了10亿吨;发电量年均增长了13%,达到25002.6亿千瓦小时,比2000年增长了11446.6亿千瓦小时;石油产量2005年达到1.81亿吨,比2000年增长了1835.3万吨,年均增长2.2%。
需要指出的是,受资源限制,我国原油产量一直增幅不大,已连续13年低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尽管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能够随着需求增长而增长,但是需求的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差异却随着需求的增长而越来越大。如,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差与石油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差如同一把张口的剪刀: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于生产总量中的比重,石油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却越来越大于在生产总量中的比重,自给率逐年下降。
由于能源消耗增长高于经济增长,我国万元GDP能源消耗也结束了改革开放后持续22年的下降趋势,在“十五”中期开始逐步上升。这一转变使我国到2020年再次实现能源翻一番,GDP翻两番的目标受到严重的挑战。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但是,由于多种原因,2006年上半年我国万元GDP能源消耗继续上升了0.8%。
2.石油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供需平衡进一步转向依赖进口
在“八五”之前,能源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能源供需总量上,做到总量的平衡基本上可以满足我国的能源需求。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能源需求结构逐步发生变化。进入“九五”和“十五”以来,虽然我国的能源生产和建设能力大大提高,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有限,尤其是主力油田的开采已进入中后期,石油资源不足以支持高速增长的石油需求。能源生产结构难以随着需求结构的转变而转变,由此导致的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不得不依靠石油进口加以解决,并且进口的数量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大。2005年我国的石油净进口量达到1.43亿吨,占我国石油消费量的43.9%,能源消费量的9.2%,分别比1995提高了36.3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石油进口额占我国进口总额的8%。
根据我国的煤炭、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一次能源的资源条件、生产技术和生产的市场化水平,在短期内能够快速增加生产的只有煤炭,而以液体燃料为动力的能源消费需求在短期内还难以大规模地替代。因此,我国的石油进口将继续下去。2006年1-9月?我国的原油进口达到10925.8万吨?同比增长15.9%?原油出口427.5万吨?同比下降21.8%。根据我国目前石油需求和进口增长的态势,石油进口占我国石油消费总量50%以上的时间可能会比预测时间提前到来。
依赖进口石油实现能源供需平衡意味着我国的能源供需平衡已由封闭式平衡转向开放型平衡。目前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已超过科威特和阿曼两国一年的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随着进口数量的增长,世界能源供需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国越来越重要。此外,当前世界能源供需与国际贸易不是单纯的经济关系,而是和政治、外交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为了分散风险和保证能源供应,我国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与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建立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努力实现进口来源的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