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第四部分 培育发展中国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1、加强国家层面的战略布置,做好产业规划
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国家安全。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应依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强统筹规划,坚持规划先导、规划调控原则,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不同空间层次、不同产业类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工作方案,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路线图,并注重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发展规模,使其与国家整体战略、产业战略都能够较好协调,发挥协同效应。
此外,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国经济发展特点不同,我国应立足于本国国情,基于不同初始条件,及时确定经济发展的主导新兴产业,不能照搬别国经验,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有的放矢的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替,从而发展有本国特色的新兴产业。
2、有效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受到价格、传统认知、性能等影响,新兴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优势不明显。因此,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及相应的产业激励政策,通过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不断完善和推进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外部环境,可以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使各种资源向新兴产业集中,拓展新兴产业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
(1) 制定产业政策, 为新兴产业发展立法。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产业发展中的各项政策、措施必须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为产业发展提供规章制度。客观地讲,我国以往也推出了许多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法规、规章,但是这些政策措施内容上不系统、不规范、不统一,在总体上不配套,不够权威,也缺乏透明性。因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以往各部门制定的政策、措施及以往的新兴产业立法进行全面的清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全面、系统、操作性强的新兴产业立法。
(2) 制定和实施新兴产业激励政策。新兴产业内在动力在于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外部动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激励扶持政策。从我国实际看,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因此,政府制定和实施产业激励政策的目标和重点在于引导、鼓励技术成果转化,从总体上促进新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此,应实施积极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和装备技术等政策。在此基础上,还应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消费市场的培育,在市场推广、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市场秩序方面加大扶持,引导消费。
(3) 全面推进新兴产业的创新体系建设。首先是培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其次是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设一支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献身科技事业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再次是推进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努力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军民之间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
(4) 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对这些外部条件往往无能为力,政府在优化和维护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工作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完善通讯、能源、电力、水、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利用政府网站开展面向新兴产业技术企业的信息服务。完善并积极鼓励设立人才、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建立网上产权交易平台,以促进人才技术、设备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流动。
3、依靠技术创新,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首先,通过技术改进,促进传统产业分化及派生。世界上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关键是要通过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使现有产业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攀升到高端环节。要在新兴产业领域实施关键共性技术重大专项,大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在技术上突破一点、在产业上带动一片的格局。
其次,依靠技术突破,促进新兴产业的新生。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着力抓好现有产业自主创新工作的同时, 积极培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避免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4、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稳步增加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是新兴产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因此要重点解决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就有必要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比如综合运用财政拨款、基金、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 吸引社会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探索提供适应科技创新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建立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模式,鼓励科研单位与商业银行开展买方信贷、金融租赁等新的合作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争取建立专业化的科技银行,为科技创新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科技保险,吸引保险金投向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建立完善提高创新资金集成度的机制,建立适应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5、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文化的弘扬
首先,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树立人才兴业的观念和意识。政府要制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企业家制度,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给企业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营造开放竞争、有效激励的人才开发格局。
其次,建立人才遴选培养制度。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光靠引进是不够的,还需要自己选拔和培养人才,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需要建立起切合自己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再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制定肯定人才劳动价值的薪酬制度。使人才的薪酬不仅和企业资产增值相关联,而且也和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相结合。
此外,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还需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需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营造人人关注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浓厚创新氛围。
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强化技术标准
政府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技术标准,完善科技决策机制和管理体制。按照“培育、做大、拓宽”的思路,对事关新兴产业的重大科技领域,以掌握核心技术及其知识产权为主要目标,侧重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核心技术的名牌产品,并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发挥名牌带动作用,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在国家层次上组织实施专利战略,通过科技计划和建设投入给予重点支持。全面强化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鉴于目前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还缺乏行业标准,我国应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建设。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竞争中,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掌握发展主动权。如,奥巴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46届年会上宣布,将把美国GDP的3%投向研究和创新,成倍地增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等3家国家主要科研机构的经费。
制定标准时应坚持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同步推进的原则,努力实现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融合,进一步确立并扩大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同时还要引导国内企业采用统一的行业标准,促进规模化运作、市场化经营。
7、加强新兴产业链延伸,促进整体发展
新兴产业中各个领域的发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的。只有建立新兴产业链,并将其进一步延伸,才能将某一领域发展壮大,形成规模优势,从而促进整体的大发展。例如,美国在工业化初期选择铁路建设作为新兴产业,通过后向关联,在铁路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产业,促进了依赖铁路提供原材料和设备的工业部门的发展,而且通过旁侧关联,带动了纺织业、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烟草、皮革、造纸、印刷等部门的发展。
新兴产业只有加强产业链的有效延伸,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从而使整个经济向多元化良性发展。
8、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信息高速流通,科技创新也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引进来走出去同样重要。引进来即通过整合利用国际资源,同时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走出去即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国门,支持科研单位或企业到国外收购研发机构。
在此背景下,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 鼓励并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的大科学工程,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分享世界最新研究成果。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教育部211、985工程,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相结合,依托有优势的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与国外合作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研发中心和基地;利用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海外科技园,建立一批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园区和示范服务机构。
在引进来的同时,还应走出去,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兴产业中涌现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些企业群体中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正脱颖而出。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和引导我国有实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走国际化道路,除了设立海外销售分部和生产分部外,还应建立研究开发分部,重视知识的国际来源, 按照所在国的客户需要进行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占领海外市场,推动我国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9、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低碳经济正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低碳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美国、欧盟、日本等都将低碳产业视为发展的重点,通过发展低碳产业降低单位GDP能耗,发展低碳经济。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世界主要国家GDP能耗差异较大。2008年,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能耗值均在2.00万吨油当量/亿美元以下,而中国、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能耗值均在4.00万吨油当量/亿美元以上。这说明,中国等国家的能源利用率较低,能源结构及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发展低碳产业也十分迫切。
表6 世界主要国家单位GDP能耗比较(单位:万吨油当量/亿美元)
国家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美国 |
2.35 |
2.22 |
2.18 |
2.09 |
2.00 |
1.88 |
1.76 |
1.71 |
1.62 |
日本 |
1.10 |
1.25 |
1.30 |
1.20 |
1.13 |
1.15 |
1.18 |
1.17 |
1.03 |
英国 |
1.55 |
1.57 |
1.40 |
1.23 |
1.05 |
1.01 |
0.94 |
0.78 |
0.80 |
德国 |
1.73 |
1.77 |
1.63 |
1.36 |
1.20 |
1.16 |
1.13 |
0.94 |
0.85 |
法国 |
1.91 |
1.92 |
1.75 |
1.44 |
1.27 |
1.22 |
1.15 |
0.99 |
0.90 |
意大利 |
1.59 |
1.57 |
1.43 |
1.19 |
1.06 |
1.04 |
0.98 |
0.85 |
0.77 |
加拿大 |
4.15 |
4.15 |
4.10 |
3.59 |
3.16 |
2.85 |
2.52 |
2.30 |
2.36 |
澳大利亚 |
2.66 |
2.86 |
2.66 |
2.07 |
1.76 |
1.60 |
1.61 |
1.34 |
1.17 |
俄罗斯 |
24.07 |
20.25 |
18.39 |
14.83 |
10.94 |
8.41 |
6.86 |
5.29 |
4.26 |
中国 |
8.11 |
7.60 |
7.28 |
7.46 |
7.38 |
7.04 |
6.42 |
5.67 |
4.63 |
印度 |
6.29 |
6.13 |
6.11 |
5.19 |
4.99 |
4.48 |
4.19 |
3.60 |
3.56 |
巴西 |
3.04 |
3.53 |
3.96 |
3.63 |
3.13 |
2.43 |
1.87 |
1.64 |
1.41 |
南非 |
8.12 |
9.00 |
9.96 |
7.00 |
5.68 |
4.95 |
4.82 |
4.58 |
4.78 |
(数据来源: http://stats.unctad.org/、世界银行、BP世界能源统计2009)
从技术变革与生产力进步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蕴含着新兴产业革命,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应注意整合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制度,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在发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王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