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2008年,陕西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6%、18.8%和13.0%,第二产业依然主导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上年有所提高。
1.农业生产形势良好,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丰收,总产达到1150.9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16.1%、10.7%和9.6%,蚕桑、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有了新的发展,以苹果为龙头的果业进一步发展,陕西省水果总产量增长13.6%。陕西省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比上年增长超过50%,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接近20%。在财政和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2.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利润分别增长31.9%、21.0%和26.5%,均远高于全国水平(见图10);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39.3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上年提高31.4%。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带来新的增长点,承接项目主要集中在汽车零配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下半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当月增速也呈减缓趋势,部分行业下滑明显,一些企业产品销售不畅,回款减少,应收账款增加,产成品资金占用上升,流动资金趋紧。
3.服务业平稳增长,新兴产业竞相发展。在继续巩固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陕西省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在受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下,总收入仍增长20%以上。会展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举办大型展会场次创历史之最。物流、服务外包等产业实现较快发展。
专栏 2 金融力助陕西消费快速增长
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国际环境下,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中居民消费的增长不仅是克服当前金融危机影响的重要因素,而且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2008年,陕西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6.09亿元,同比增长25.3%,增速较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自当年6月起连续七个月居全国首位,对陕西保持全年15.6%的经济增长速度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陕西省消费市场依然保持较为旺盛的发展态势,其中金融的支持功不可没。
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窗口指导下,陕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消费信贷大做文章,各家商业银行在开办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的基础上,纷纷推出消费信贷业务新品种,并在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方面作了更有利于消费者的进一步调整;鉴于信用卡在提升消费信贷能力上具有独特作用,各家银行围绕信用卡消费的促销和优惠举措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陕西省个人征信体系的完善,银行卡的使用环境日益改善,信用卡消费业务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陕西省各级政府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通过对购房者实行财政补助及税收优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改善了消费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使陕西消费信贷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日益优化,消费层次明显提升。
截至2008年末,陕西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43.6亿元,是2001年末的5.6倍,年均增长33.1%;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占到各项贷款余额的8.9%,比2001年提高5个百分点。从业务品种看,从住房、汽车扩大到装修、耐用消费品、农用消费品、教育、旅游、个人综合授信贷款等系列产品,其中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体,占到全部消费贷款余额的80.8%;从期限结构看,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占到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的95.6%;从机构分布看,国有银行消费贷款余额约占三分之二,但增量上股份制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最为迅速。除消费信贷业务外,各金融机构还积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银商合作促销活动、支持汽车4S店等与消费密切相关企业发展等方式,不断深化消费金融服务,有力推动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在新的形势下,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将积极引导在陕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有利政策环境,结合自身优势,找准业务定位,突出支持重点,加快完善消费信贷管理,不断创新消费金融产品,从生产和需求两个方面,加大对文化旅游、3G通信、汽车消费、家电下乡等特色消费品牌和新消费热点的支持力度,促进消费平稳增长。同时,积极协调和配合相关部门加快破解制约消费金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为金融促进消费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降低消费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