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1 金融助力雪凝灾后经济恢复
2008年初,贵州遭遇了百年不遇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全省265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113万亩、绝收607万亩,公路几近瘫痪,电网遭到巨大破坏,企业生产被迫停止。据统计,此次雪凝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8.9亿元,导致贵州一季度生产总值同比下降2%。灾情发生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大信贷投入,为灾后重建做出了积极贡献。具体做法为:
一、人民银行启动应急预案,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成立应急办公室,及时了解灾情,积极与贵州省委、省政府沟通协调,配合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金融服务职能。一是启动应急预案,保证现金供应。密切关注灾区现金供应情况,成立紧急调运组,多次冒着冰雪凝冻的恶劣天气向现金供应告急地区调运现金,保证了灾区现金供应。二是合理安排支农再贷款,支持灾区恢复重建。及时调增受灾重点地区支农再贷款限额3亿元,累计发放1.6亿元,有力支持了农村地区春耕备耕工作和受灾群众灾后恢复生产生活。
二、创新工作机制,增加信贷投入力度
各金融机构创新工作机制,通过绿色通道发放贷款。一是变坐等客户上门为主动上门营销。各金融机构成立专门工作组走访受灾企业和农户,摸清损失金额、信贷需求及灾后重建基本打算,为抗灾贷款的发放做好前期工作;二是开通贷款绿色通道,提高审贷效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基本面较好、信用记录良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因灾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简化审贷程序,提高审贷效率,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三是对参加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农户提高授信额度,充分发挥保险资金的杠杆作用;四是变生硬的贷后检查为温情的贷后“关怀”。以灾后慰问等方式开展贷后检查,拉进与客户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客户的道德风险。
通过贷款绿色通道,各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专项抗灾贷款157亿元,有力保证了基础设施修复、企业生产投资、农户建房、农田恢复等方面的资金需求,短时间内熨平了巨灾对经济发展的冲击,从4月份起贵州就扭转了经济负增长的局面,生产总值从一季度下降2%扭转为年末增长10.2%。
5.贷款利率向下调整,定价机制建设继续深入。2008年,存贷款基准利率5次下调,贵州省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水平持续下降。第四季度执行利率上浮的贷款占比上升,但全年利率下浮贷款比例有所提高(见表3)。小额美元存款利率小幅走低(见图4)。随着Shibor影响力加大,部分金融机构利率定价逐步以Shibor作为参照指标,并积极通过票据业务等尝试建立以Shibor为基准的定价体系。
6. 银行业改革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继续深化。已改制银行继续巩固改革成效,不断加快战略转型步伐;农业银行改革进展顺利,不良资产剥离工作基本完成;邮政储蓄银行不断扩大网点规模,在拓展传统邮政金融产品的基础上,积极试点公司业务、发展中间业务。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加快。六盘水城市信用社成功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机制逐步完善,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年末,已有87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10.4亿元专项票据顺利兑付。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毕节试验区村镇发展银行和龙里国丰村镇银行已挂牌成立,17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筹建审批工作基本完成。
(二) 上市公司稳健经营,证券经营效益有所下滑
2008年,贵州上市公司17家,总市值1361.3亿元,相当于贵州当期GDP的40%,整体营运平稳,未出现亏损上市公司。华创证券积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股权转让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由于国内证券市场深幅调整,贵州证券业务也呈现交易相对清淡,交易额显著下降的态势;辖内证券经营机构主营业务收入大幅下降,实现净利润比上年下降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