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地震后续影响预评估 堰塞湖蓄水1.6亿立方 81座高危水库放空 -证监会要求基金公司维护市场稳定 被保险人失踪可先赔付一半 -5月份CPI将在7.4%左右 央行"点刹":5月资金回笼量创年内新低 -温家宝登上知名网站Facebook 人气全球第3 -地震后京沪楼市销量已明显下滑 冯仑称经济发达地区房价有泡沫 -汶川地震影响我大地基准和板块稳定性 风云三号第一幅云图传回 -外交部回应莎朗斯通关于地震言论 88%公众称地震改变自己生活 -地震致四川工业企业经济损失逾2000亿 央企重建不给地方添麻烦 -2700件文物地震中受损 修复约需57亿 绵阳4228件国宝武装转移 -中纪委严查11类救灾款物使用违法行为(全文) 审计署出台八项规定
央行发布07区域金融报告:地区增长差距缩小(全文)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5 月 30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三、各地区能耗、环境治理与保护情况 21

2007年,各地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平均能耗水平趋于下降。初步核算,全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26.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8%;单位GDP能耗下降3.27%,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分别下降3.14%和4.66%。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单位GDP能耗最低,主要原因是其服务业比重较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相对较高,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相对较弱。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市万元GDP能耗均在0.9吨标准煤以下,单位能耗降幅超过4%。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中,资源、能源消耗型比重偏高,节能降耗难度较大,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四川省对部分高耗能行业执行了差别电价政策;江西省设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和生态保护奖励基金;河南省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五小企业”力度加大,全年关停小火电机组占全国目标的20%。

2007年,各地区探索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在环境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产业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9%,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1%,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各地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数量稳步增加,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试点有序实施。各级政府部门更加重视节能环保工作,普遍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加大实施力度。松花江、太湖、洞庭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浙江省“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广东省及珠三角地区环保规划全面启动;广西农村沼气入户率达到39.2%,居全国首位。

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上海、江苏、浙江、重庆、甘肃等地人民银行出台了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部分地区金融机构推出了“绿色信贷”工程、“能效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江苏省部分企业还与世界银行等签署了温室气体减排购买协议,开创了利用市场机制和新型金融工具实施节能减排之先河;浙江嘉兴等城市初步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

目前,尽管各地区普遍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但由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尚未取得重大突破,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有所增强,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因此,在继续发挥政府职能部门节能环保工作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资源和环境价格,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在国内试行排放配额制、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调整不同经济主体利益,有效落实环保和节能减排。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机制,引导金融市场对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能力配置给予支持。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价格和劳动力成本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农产品供给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性产品调价等因素影响,2007年国内消费物价水平创11年新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涨幅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4.4%,涨幅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7%,涨幅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差异较小,西部地区涨幅略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地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高于东部和东北地区;而东部地区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均明显上涨,东部地区涨幅低于其他地区。2007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分别为4.1%、5.1%、5.4%和5.1%,分别比上年提高2.8、3.6、3.7和3.6个百分点。全国有一半的省份CPI涨幅在5%以上。增长最快的青海、贵州、广西涨幅均超过6%,福建涨幅最低,为2.4%,与涨幅最快的青海相差4.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原因。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食品价格涨幅分别为11.1%、13.1%、13.3%和12.9%,中西部地区食品价格涨幅高于东部地区(见图14)。

各地区生产价格指数各季度同比涨幅呈现倒“U”形波动,地区间差异较大。2007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2.2%、5.4%、4.6%和4.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5.0%、5.9%、5.9%和5.0%。大部分地区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仍明显低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下游行业生产成本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但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黑龙江等资源富集地区,采掘业占比相对较高,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要高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山西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7.4%,涨幅居全国第一,比当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高2.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在全国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下游地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在各地区中最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各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各季度同比涨幅逐季扩大,中西部地区涨幅低于其他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别上涨8.2%、7.8%、7.4%和9.9%。全国有6个省份涨幅超过10%,北京、广西涨幅全国最高,均为14.4%,西藏最低,仅为1.1%。需要密切关注各地区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引发粮食和食品价格加速上扬,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专栏 3 通货膨胀预期调查

通货膨胀预期是公众对通货膨胀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通货膨胀预期会影响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从而影响未来真实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解当前居民通货膨胀感受状况,分析影响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各种因素及通货膨胀预期对企业定价行为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初分别以随机抽样和典型调查的方式对全国20个省市的居民和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回收居民样本10798份,其中有效样本10295份;企业样本1243份,有效样本1243份。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和企业对2007年整体价格水平上涨感受强烈,预期2008年价格涨幅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势头趋缓。居民对2007年整体价格水平的通胀感受达29.9%。居民对食品上涨幅度的感受为36%,其他分项商品的价格上涨感受也在10%-20%。居民对2008年的通胀预期低于2007年感受,但维持在较高水平,为19.7%。其中,对2008年食品价格上涨预期为20%,较2007年感受回落16个百分点;对医疗保健、娱乐教育和家庭设备价格2008年上涨预期则接近2007年感受上涨幅度(见图15)。

居民对2007年整体价格水平的通胀感受高于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4.8%的涨幅,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在通货膨胀较高或变动较大时,由于不确定性增加,居民通货膨胀感受容易出现偏差。二是食品类低价商品价格上涨较快,可能对感受通胀的影响大于其所占比例应有的影响。三是公众对通胀的感受主要基于经常购买商品的价格,而价格指数则还考虑不经常购买产品的价格。四是同比价格指数对通货膨胀的衡量存在滞后。居民通货膨胀感受偏高,会对通货膨胀预期产生影响,调查表明2008年的通货膨胀预期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而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可能通过影响居民的消费、工资定价等行为对实际通货膨胀产生推动作用。因此,需认真研究居民通货膨胀预期与感受,采取必要措施稳定居民通货膨胀预期,抑制通货膨胀。

从影响居民通货膨胀感受的相关因素看,一是居民家庭收入水平与其对整体通货膨胀和食品价格上涨的感受程度总体上呈负相关。家庭月收入低于800元的居民对整体通货膨胀和食品价格上涨的感受程度均最高,分别为33.2%和39.5%。家庭月收入高于20000元的居民对整体通货膨胀和食品价格上涨的感受程度相对较低,分别为25.1%和28%(见图16)。二是居民购买食品的频率越高,对整体通货膨胀和食品价格上涨的感受程度越高。其中每周购买食品4次以上的居民感受最强烈,分别为30.4%和38.7%。从各类商品价格上涨感受与总体通货膨胀感受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看,食品、家庭设备价格上涨感受对整体通货膨胀感受的影响较大。

从影响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因素看,调查显示,居民的通胀预期受通货膨胀感受的影响比较明显。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较大,但居民的年龄、职业对通胀预期影响不大。居民通货膨胀感受越强烈,其通胀预期也越高;收入越低者通胀预期越高,收入越高者通胀预期越低;居民受教育程度与其通胀预期总体上呈反向关系,具有小学及以下、中学及相等学历、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的居民预期2008年整体物价分别上涨28.5%、20%、18.3%。此外,通货膨胀预期越高,居民越有可能要求提高工资,从而带动下一轮物价上涨。约90%的被调查居民在2008年有提高工资的要求,平均要求工资上涨38.5%,高出通胀预期18.8个百分点。

从企业对通货膨胀的感受和预期状况看,企业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形成较为一致的预期,并成为企业调整产品出厂价格的首要因素。企业感受2007年原材料、劳动力和主要产品价格涨幅分别为19.4%、11.3%和11.8%,并预期2008年主要原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分别上涨12.9%和10.1%。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竞争者调价是企业调整产品价格时最主要考虑的因素。为应对成本上升压力,绝大多数企业认为有必要调整产品价格,被调查企业2007年平均调整价格3.7次。但多数样本企业在调整价格时不采取“立即调整到理想价位”策略,“信息收集处理需要时间”成为制约企业定价策略的重要因素。仅21.7%的企业选择立即调整到理想价位,32%的企业选择逐步调整到理想价位,48%的企业选择先观察一段时间再作决定。

通货膨胀预期是否稳定会影响未来真实的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稳定时,某些产品价格(例如食品、能源价格)一次性的上涨不会导致价格总水平的永久上涨,而只会改变其相对价格。反之,如果一次性的价格上涨引起了通货膨胀预期的改变,并且导致工资和价格的轮番上涨,它就会转变为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一是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增加粮油肉蛋菜的供应,平抑食品价格过快上涨的趋势。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稳定低收入者的信心。三是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价格上涨形势,树立公众对宏观调控的信心。四是充分发挥多种政策的配合作用。

各地区职工工资普遍上涨,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2007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2.49万元,增长18.7%,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各地区工资水平均较上年大幅增长。东部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仍然最高,但增速最低。中部地区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但增长率最高,为21.1%,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见表24)。全国有一半的省份职工平均工资涨幅超过20%,西藏最高,2007年工资涨幅达46%。各地区农民工工资也快速上涨。甘肃省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增长18.2%,对农民纯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为33.1%;河南、四川、陕西等劳务输出大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幅也在20%左右。同时,各地普遍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吉林省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140元;江苏省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13.2%;山东、青海、宁夏等地各档次最低工资标准增幅也都超过20%。各地区都加大了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力度。辽宁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由原来的853元提高到1000元,甘肃全年共发放最低生活保证金8.3亿元,增长22.6%。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用工成本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劳动力成本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合理上升有利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和生活成本的变化,有利于促进民生改善与和谐社会建设。但需关注劳动力成本上升对通货膨胀的压力。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短期基本可控
杭州拟建区域金融中心定位服务民营经济
深圳加快建设创新型区域金融中心
《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摘要)
央行上海总部首发区域金融稳定报告 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加
外资银行助推厦门成为区域金融中心
区域金融:中日经济合作构造东亚安全港
《2005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发布
2005区域金融报告:资金开始更多流向中西部
图片新闻:
南方强降雨致55人死 广东发暴雨黄色预警 长江进主汛期
南方大范围强降雨 造成贵湘桂赣48人死亡25人失踪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收养汶川地震孤儿资讯/ 寻亲资讯 / 震后防疫 / 抗震救灾行动 /最新报道
· 聚焦拉萨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
· 中国推行大部制改革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08年 07年) / 数字报告/ 农业发展 统计报告/ 农业投资政策及项目
· 中国社会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 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