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出和供给
2007年,全国三次产业发展良好,二、三产业增速略有提高,第一产业增速小幅回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48.6%、40.1%(见表22)。分地区看,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增速加快,其他地区增速均有所回落;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增速略有回落,其他地区增速普遍加快,比重继续提高;各地区第三产业的增速都较上年有所加快,但除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占比有所提高外,其他地区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国有一半的省份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其中东部地区有7个省份(见图11)。中部地区在崛起战略的推动下,第二产业增速提高最快。
(一)各地区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
2007年,各地区克服了自然灾害严重、极端天气频发等不利因素,农业增加值稳步增长。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实现农业增加值10705亿元、7838亿元、7845亿元和2884亿元,分别增长3.9%、4.4%、5.7%和4.7%,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36.6%、26.8%、26.8%和9.9%。西部地区农业增加值增速及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均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全国有13个省份农业增加值超千亿元,其中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有6个、4个、2个和1个。农业增加值增速最快的5个省份是重庆、海南、新疆、陕西、宁夏,增速均超过6.5%。在惠农政策激励和农产品(23.58,0.28,1.20%,吧)市场价格攀升的共同推动下,各地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播种面积较上年略有增加,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0.7%。辽宁省粮食产量增长6.4%,创历史最高水平;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超千亿斤,连续八年居全国首位;黑龙江省商品粮生产超过500亿斤,稳居全国第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超过50%,在全国领先;江苏省农产品出口额增长18.6%,18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21.7%;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增长24.3%;安徽省新增30余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川把畜牧业现代化作为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突破口,大力发展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养殖,生猪存栏数量近1亿头,居全国首位。
2007年,各地区农业投入增长较快,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资金投入达到289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河北省财政专项支农资金达到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四川、重庆等地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抗旱防涝能力增强,灾后农业生产实现快速恢复。农业科技开发和成果产业化加强,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50%。
(二)各地区工业生产和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工业技术创新和成(55.34,1.54,2.86%,吧)果产业化步伐加快
2007年,各地区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5%、23.7%、22.3%和19.9%,除东部地区增幅较上年小幅回落外,其他地区增速较上年有所加快(见表23);中部地区增速提高幅度最大,中部六省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都超过20%,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效果开始显现。分省看,海南省工业增加值增长33.8%,居全国第一;山东、广东、江苏等工业增加值超万亿元的省份增速都在18%以上;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增速都在25%以上。
2007年,各地区工业企业利润快速增长。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万亿元,同比增长36.7%,高于上年同期6个百分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利润分别为1.3、0.4、0.4和0.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2%、64.2%、39.3%和36.9%,明显快于工业生产增速。吉林、宁夏、海南等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幅都超过100%。西部地区资源型产品比重较大,在资源价格快速上涨的背景下,销售利润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见图12)。分行业看,39个工业大类行业全部实现盈利,其中钢铁、化工、建材、石油加工、电力、有色金属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占整个工业利润的1/3。
各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成效显现。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7.8%,高新技术产品约占出口的30%。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浙江、福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山东、湖南、安徽、江西等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超过30%。
2007年,工业产品产销率基本稳定。各地区产销率均在97%以上,中部地区与上年持平,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产销率分别比上年下降0.1、0.2和0.5个百分点。
专栏 2 各地区工业企业利润调查
2007年,我国各地区工业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全国有27个省份的工业企业利润增幅都超过20%(见图13)。为了解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200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22个省1392家工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①。
调查显示,市场需求旺盛、产成品价格提高、技术进步、投资收益增加以及环保成本费用外部化等因素是工业企业利润增加的主要原因。首先,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和工业品价格上涨拉动了工业企业利润快速增长。调查显示,将近八成的样本企业认为,国内外市场需求扩大是其利润增长的重要原因,还有72.7%的样本企业认为产品价格提高是企业利润增长的重要原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由于2007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比上年有所下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之间的差距由2006年的3.0个百分点缩小到2007年的1.3个百分点,有利于缓解企业的成本压力、增加利润空间。其次,更加重视技术进步也促进了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调查显示,工业企业在技术革新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多,分别有35.9%和43.1%的样本企业认为技术进步对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具有“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作用。第三,投资收益增加对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有较大贡献。有20%的样本企业认为投资收益对利润增长有重要影响。江苏、浙江、四川和上海等省市的样本企业中,2007年的平均投资收益分别增长了5倍、3.6倍、0.7倍和0.4倍。第四,社保、环保成本的外部化增加了工业企业的盈利空间。调查显示,仅有60%的样本企业列支了“三险一金”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46%的样本企业列支了“环境保护”费用,部分企业的环保成本由社会承担,虚增了工业企业的盈利水平。第五,劳动力成本占企业单位生产成本的比重相对较低,有利于工业企业增加盈利。有近2/3的样本企业认为“员工工资”并非影响企业成本的最重要因素。此外,部分样本企业认为行业整合力度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引进战略投资等现象更为普遍,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和盈利能力。
工业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对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工业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在增加当地财政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二是有利于扩大就业。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样本企业认为,利润增长使其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用工人员的意愿上升。
但应该注意到,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的快速增长,虽然有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大幅提高和技术创新不断升级的内在原因;但企业社会保障成本和环保成本的外部化、资源价格偏低和研发费用支出太少等短期因素作用不容忽视,而现行按照市价计提投资收益的会计制度使得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在较大程度上受到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随着国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并推进资源的市场化改革,企业利润增长应建立在更加稳固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三)各地区服务业较快增长,生产型服务业加快发展
2007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2074亿元、18246亿元、17848亿元和8442亿元,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2%、13.2%、13.4%和11.6%,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8.2%、17.1%、16.7%和7.9%(见表23)。东部地区服务业增速最快,占三次产业的比重最高,超过40%。在服务业增速最快的前十个省份中,东部地区占一半。中部地区服务业占比较低,东北地区服务业增长平稳。分省看,贵州省在旅游业的强劲带动下,服务业增长17.3%,增速居全国首位;北京、西藏、上海、重庆和广东的第三产业占比都超过40%,在全国居前五位,其中北京占比最高,为71.3%。各地区信息、商务、金融、现代物流和科技等生产型服务加快发展。北京市生产型服务业对全市GDP贡献超过40%;湖南省动漫、会展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00亿元,增长超过20%;受证券市场交易活跃影响,上海、深圳等地金融业增加值增长超过30%。
近年来,尽管各地区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总体上增长仍落后于工业。总体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滞后等仍是当前各地区服务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在稳步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生产型和高附加值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