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环境
状 况
2006 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变化不大。全国的电离辐
射环境质量总体仍与往年保持在同一水平,绝大多数核设施、铀矿冶、
核技术利用活动未对周围环境造成可监测到的污染,城市放射性废物
暂存库没有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大部分电磁辐射设施设备周围电磁
辐射水平满足国家标准。但个别单位的局部辐射环境污染隐患仍然存
在。
环境电离辐射 2006 年,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结果显示:环境γ
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气溶胶和沉降物放射性比活度与2005 年相比,
在同一水平;部分开展监测的城市室内空气中氡浓度低于国家颁布的
《住房内氡浓度控制标准》;海河、黄河、长江、松花江、淮河、珠
江水系以及闽江、钱塘江、伊犁河、和平渠的江河水和湖泊水库水的
各监测断面放射性核素浓度与2005 年相比,仍保持在同一水平;已
开展监测的饮用水总α、总β放射性比活度均低于国家生活饮用水水
质标准,符合饮用要求;监测区域内环境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与全
国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时的测量值相比在同一水平,未监测到异常;
开展监测的生物样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90Sr、137Cs
的含量与历年监测结果相比,在同一水平;开展监测的城市放射性废
物暂存库库区及其周围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水和土壤中放射
性核素含量与其他环境无显著差异。
64
核电厂周围环境电离辐射 2006 年,浙江秦山核电基地、广东
大亚湾/岭澳核电厂和江苏田湾核电厂安全、正常运行。其中浙江秦
山核电基地外围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年均值为102nGy/h(未
扣除宇宙射线响应值);广东大亚湾/岭澳核电厂外围环境γ辐射空气
吸收剂量率年均值为118nGy/h(未扣除宇宙射线响应值);江苏田湾
核电厂外围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年均值为60nGy/h。监测结果
表明:核电厂周围的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仍在所在地区的天然
本底涨落范围内。
浙江秦山核电基地周围秦联、夏家湾、杨柳村、秦山镇、武原镇
5 个监测点气氚的均值为145mBq/m3•air,与2005 年相比变化不大;
夏家湾、秦联外围监测点地表水中氚浓度的年平均值为21.1Bq/L,
高于对照点和上年度测量值;松针和鲜茶叶中氚浓度较上年度有升高
现象。
在西大亚湾海域中,有部分海水样品可监测到微量的氚。在东山
的海洋水生生物牡蛎样品中,可监测到微量的110mAg,含量为
0.74Bq/kg•鲜。
铀矿冶及伴生放射性矿周围环境电离辐射 2006 年,全国部分
铀矿山及水冶系统周围辐射质量状况在可控制范围内。环境γ辐射空
气吸收剂量率水平、周围环境水体放射性核素浓度、周围环境土壤和
底泥放射性核素含量和周围环境空气中氡浓度及氡、气土 子体α潜能监
测结果显示:部分铀矿山及水冶系统周围环境水体铀的浓度高于对照
点或本底水平;开展监测的铀矿山周围空气中氡浓度在现有监测条件
65
下均无显著增高趋势;部分伴生放射性矿的开发利用对其周边环境产
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铀转化、浓缩及元件制造前处理设施和核燃料后处理系统周围环
境电离辐射 2006 年,中核北方核燃料公司等核燃料元件制造厂和
核设施周围环境γ辐射剂量率水平仍处于环境本底涨落范围内,环境
介质中在现有监测条件下也未监测到其生产、加工的放射性核素水平
有明显升高。
电磁辐射设施周围环境辐射 2006 年,广播电视发射塔个别点
位综合场强超过公众照射导出限值;个别移动通信基站架设天线的楼
顶平台电磁辐射水平超过有关标准;部分110kV、220kV、500kV 变电
站周围环境无线电干扰场强超过规定限值,部分220kV、500kV、750kV
输电线周围环境无线电干扰场强超过规定限值,部分500kV 高压输电
线周围环境工频电场超过居民区工频电磁场规定限值。
措施与行动
【核安全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 2006 年1 月28 日,国家环
保总局发布了《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三——研究
堆安全许可证件的申请和颁发规定》;同日,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
颁布了《限制进口放射性同位素目录》;2006 年5 月30 日,国家环
保总局、卫生部颁布实施了《射线装置分类办法》;2006 年9 月28
日,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公安部、卫生部联合发文要求建立放射性同位
素与射线装置辐射事故分级处理和报告制度。
66
【核与辐射机构建设】 2006 年7 月,国家环保总局组建东北
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西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并扩建上海核与辐
射安全监督站、广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四川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
北方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等六个司局级建制的派出执法监督机构。
【放射源监管】 2006 年,国家环保总局向107 家放射源单位
颁发了辐射安全许可证;办理放射性同位素进、出口审批文件800 余
份,累计进口放射源2600 枚。全年全国共发生23 起放射源丢失、被
盗或失控造成的辐射事故,其中重大事故1 起,较大事故5 起,一般
事故17 起,事故造成1 人受到辐照损伤,但未对环境造成污染。
全国环保科技大会
2006 年8 月18 日至19 日,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
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向大会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
委员长顾秀莲、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主任委员毛如柏以及20 多个部(委、局)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这是中
国环保历史上召开的首次环保科技大会,会议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全国环保科技大会确立了科技兴环保战略,以科技创新促进环境保护
历史性转变,以科技进步带动环保事业跨越式发展;启动了水体污染控制
与治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立了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和国家环保总局科
学技术委员会,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开始形成;对落实《关于增强
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进行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未来5~
10 年环境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67
自然生态
状 况
自然保护区 2006 年,国务院批准在山西、内蒙古等17 个省、
自治区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 个,面积286.25 万公顷;批准调整
了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四川亚丁3 个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区划。
截止2006 年底,全国共有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95
个,总面积15153.50 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5 个,面积
9169.70 万公顷,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11.06%和
60.51%。保护区总面积中,海域面积600 万公顷,陆域面积14553.50
万公顷,陆域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为15.16%。与上年
相比,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46 个,面积增加158.60 万公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