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
状 况
海水水质
2006 年,全国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
重;远海海域水质良好。
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7.7%,比上年上升0.5 个百
分点;三类海水为8.0%,下降0.9 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
24.3%,上升0.4 个百分点。
四大海区中,南海、黄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质
为轻度污染,东海近岸海域水质为中度污染。
渤海 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9.6%,与上年相比,上升
3.6 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1.7%,上升2.5 个百分点。主
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黄海 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3.7%,与上年相比,下降
5.2 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6.1%,下降5.0 个百分点。主要
四类
7.3%
三类
8.0%
一类
28.8%
二类
38.9%
劣四类
17.0%
2006 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类别
37
污染因子是无机氮、pH 和活性磷酸盐。
九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海域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
超过80%;胶州湾为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占75%;闽江口为中度
污染,二类和四类海水各占50%;杭州湾、长江口、辽东湾、珠江口
东海 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
例为41.5%,与上年相比,上升6.0
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52.2%,
下降0.5 个百分点。主要污染因子是
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石油类。
南海 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
例为83.8%,与上年相比,下降2.0
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8.1%,
上升2.0 个百分点。主要污染因子为
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pH。
2006 年中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分布示意图
38
和渤海湾水体均为重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不足40%。
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
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
部分海域沉积物受到滴滴涕、多氯联苯和砷等的污染,沉积物中多氯
联苯的污染程度有所加重,范围有所扩大。
四类
4.3%
三类
8.7%
一类
26.1%
二类
43.5%
劣四类
17.4%
渤海
四类
6.1%
三类
10.2%
一类
42.9%
二类
40.8%
黄海
四类
16.0%
三类
6.3%
一类
6.4%
二类
35.1%
劣四类
36.2%
东海
四类
三类1.0%
8.1%
一类
44.4%
二类
39.4%
劣四类
7.1%
南海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重要海湾一类、二类水质比例
0
20
40
60
80
% 100
辽东湾
渤海湾
黄河口
胶州湾
长江口
杭州湾
闽江口
珠江口
北部湾
0
20
40
60
80
% 100
辽东湾
渤海湾
黄河口
胶州湾
长江口
杭州湾
闽江口
珠江口
北部湾
重要海湾四类与劣四类水质比例
39
近岸海洋贝类污染
2006 年,中国继续在近岸海域实施贻贝监测计划,所监测的主
要生物种类为菲律宾蛤仔、文蛤、四角蛤蜊、紫贻贝、翡翠贻贝、毛
蚶、缢蛏和僧帽牡蛎等。多年监测结果显示,中国近岸海域贝类体内
的滴滴涕、铅、砷、镉和石油烃的残留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以
滴滴涕的下降幅度显著。
赤 潮
2006 年,中国海域共发生赤潮93 次,较上年约增加13%,累计
面积约19840 平方公里,较上年约减少27%。
发生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31 次,累计面积18540 平方公里,
分别占赤潮发生次数和累积面积的33%和93%。超过1000 平方公里的
赤潮发生7 次,较上年减少2 次,累积面积减少51%。
赤潮高发区集中在东海海域,其赤潮发生次数和累积发生面积分
别占全海域的68%和76%;大面积赤潮主要出现在渤海湾、长江口外
和浙江中南部等海域。
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主要为具有毒害作用的米氏凯伦藻、棕囊藻
和无毒性的中肋骨条藻、具齿原甲藻、夜光藻等。有毒赤潮生物引发
或协同引发的赤潮41 次,累积面积约14970 平方公里,占全年赤潮
累积发生次数和面积的44%和75%,与上年相当。
2006 年中国海域发生的大面积赤潮
起止时间 地点
面积
(平方公里)
赤潮生物种类
5 月3 日~5 月8 日 浙江舟山外至六横岛东南海域 1000 具齿原甲藻、中肋骨条藻
5 月14 日~5 月17 日 长江口外海域 1000 具齿原甲藻、米氏凯伦藻
5 月20 日~5 月27 日 渔山列岛附近海域 3000 具齿原甲藻、米氏凯伦藻
6 月12 日~6 月14 日 浙江南部海域(洞头至北麂列岛) 2100 米氏凯伦藻、具齿原甲藻
6 月15 日~6 月21 日 渔山列岛、象山附近海域 1000 米氏凯伦藻、红色中缢虫
6 月24 日~6 月27 日 浙江中部渔山列岛至韭山列岛海域1200 旋链角毛藻、米氏凯伦藻
10 月22 日~11 月5 日 河北黄骅附近海域 1600 球形棕囊藻
措施与行动
【重点海域碧海行动计划】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碧海行动计划”
各项工作稳步推进。2006 年底,组织完成了对长江口地区的环境状
况调查,开展了污染源调查、污染物入海通量监测、海洋生态环境状
况调查评价等工作,为全面开展碧海行动计划编制奠定了基础。
“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碧海行动计划”的基础性工作进展顺利。
2006 年,完成丰水期和平水期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的河海联动准同步
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和海域生态环境现场调查工作,建立了陆域非点
源和干沉降连续监测站。
【海洋保护区建设】 2006 年,国务院批准山东滨州贝壳堤与
湿地保护区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使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数量
达到29 个。目前,全国各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49 个,保护面积37584
平方公里(含所涉及的海岸带面积),约占中国管理海域面积的1.2%。
沿海1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有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国海洋
特别保护区建设也以较快速度发展,截止2006 年底,全国共建成7
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其中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4 个。
41
【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划】 2006 年10 月
18~20 日,联合国环境署“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
划第二次政府间审查会”(GPA IGR-2)在北京召开。来自102 个GPA
成员国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全球和地区金融组织的代表
约600 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推动执行保护海洋环境
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划的北京宣言》。
2006 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完成情况
2006 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588.8 万吨,比2005 年增长
1.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28.2 万吨,比2005 年增长1.0%。没
有实现年初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但与2005
年增幅相比,2006 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幅分别回落
11.6 和4.6 个百分点。
2006 年7 月21 日,受国务
院委托,国家环保总局周生贤局
长与河北、辽宁、江苏、浙江、
山东、河南、湖南、广东等9 省
人民政府签订"十一五"水污染
物总量减排责任书。
42
直排海污染源监测调查
2006 年,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继续开展直排海污染源调
查,对587 个污水日排量大于100 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进行了
监测,同时开展了156 个入海河流断面入海污染物监测。
587 个直排海污染源中,工业污染源323 个,生活污染源112
个,综合排放口152 个。污水排放总量为35.8 亿吨、CODCr排放量
48.7 万吨、石油类排放量0.972 万吨、氨氮排放量4.66 万吨、总
磷排放量1.20 万吨。沿海省份中,广东、浙江、辽宁污水排放量
较大,浙江、广西、广东CODCr 排放量较大。
156 个入海河流断面的监测统计结果表明,入海河流水质总体
较差。CODMn 排海总量为473.6 万吨、石油类为6.7 万吨、氨氮为
97.6 万吨、总磷为24.5 万吨。
重大船舶污染与海洋渔业污染事故
2006 年,全国沿海发生船舶污染事故124 起,总溢油量1216
吨,其中50 吨以上的石油和化学品污染事故5 起。
2006 年,全国共发生海洋渔业水域污染事故89 次,污染面积
约6.9 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65 亿元。其中,经济损失
在1000 万元以上的特大渔业污染事故8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