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叶恒强、姚骏恩、朱静和张泽院士在《2007科学发展报告》中撰写文章“加强物质结构研究设备科学技术平台建设”。
文章首先阐明了物质结构研究设备的重要性;其次,以电子显微镜的发展为例说明我国物质结构研究设备研制的突破性进展。文章接着指出,物质结构研究设备研制在我国严重滞后。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令世人瞩目。过去的发展较多依赖资金、市场及外来技术。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定义为技术引进费占研发经费加技术引进费之和的百分比,尚不含专利购买费)超过百分之五十,离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低于30%)尚远。这种状况同样反映在科学仪器的研发上。众所周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主要是靠对固定资产的投入达成的。而在固定资产投入中,40%用于设备投入。这其中又有60%是依靠进口的。设备当中的科学仪器情况尤为严重。中档仪器有70%靠进口,高档仪器几乎100%靠进口。以分析检测仪器为例,近年来我国的销售份额仅占全球销售额的0.3%,而且绝大部分为中低档产品,技术密集的高端仪器装备,如色谱-质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等离子体质谱仪、电子能谱仪、透射和扫描电镜、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核酸测序仪等则全部依靠进口;进口分析仪器总额从2001年的9亿美元猛增到2003年的16.13亿美元,据保守统计2004年已突破20亿美元,且每年仍以约30%的高速度继续增高。据海关的统计资料,我国进口的七种主要分析测试仪器(色谱仪、分光仪、核磁共振、质谱仪、电子显微镜、精密天平等)的进口额从2000年的1.7亿美元四年中飙升到2004年的6.9亿美元。
长期以来,有一种看法把科学仪器仅看成是对科学研究的后勤保障和科研条件的支持。现在应该改变这种观念,科学仪器不仅是科研后勤保障,科学仪器的创新已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创新成就的重要体现形式。
最后提出了5点意见和建议,包括面对机遇,我国不应坐失良机;强化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的平台建设;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鼓励相关技术与理论的基础研究,支持新技术研究;重视人才培养。(摘自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2007科学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