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宏观经济形势与改革展望
(1)社会各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关于2006年的经济形势,目前共有四种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已经“过热”,因为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7%,已经偏离了“十一五”规划和年度目标确定的7%~8%的增长速度,必须采取紧急刹车的调控措施;二是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正常均线,进入了增长波幅的上限区间,并且以牺牲能源、环境及增长质量为巨大代价,即所谓的“偏热”,因此应当采取减速调控措施,使增长速度回落到9%~10%;三是认为目前的高速增长属于“正常”状态,既没有能源、运输等瓶颈制约,又没有通货膨胀,因此,可以持续,没有必要采取减速措施。不仅是“正常”,有的人甚至认为,当前的经济形势是空前的好,“高增长,低通胀”,前所未有;四是也有人认为,近几个月中国经济态势发生变化,不是增速过快过热,而是经济“趋于偏冷”,因此,宏观调控应当防止投资及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过猛。
但是,这四种观点并非均匀分布,根据这四种观点分类,看一下企业家、经济学家以及银行家对形势的判断,做一对比,这样,也可以看出上述几种观点大致的比重。根据(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企业家的问卷调查,(2)国家统计局对经济学家的问卷调查,以及(3)人民银行对银行家的问卷调查结果:
首先,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过热”的,在企业家中占“3.8%”;而经济学家中占“3%”,十分接近。其次,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偏热”的,在企业家中占44.9%;而经济学家中占51%,比企业家高出6.1个百分点。再次,认为当前经济运行“正常”的,在企业家中有42%;而经济学家中,认为“正常”的为43%。二者非常接近。最后,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偏冷”的,企业家中只有4.4%。
再看看与银行家的比较:在企业家中,认为“过热”加“偏热”的为48.7%;在经济学家中,认为“过热”加“偏热”的为54%;而在银行家中,认为“过热”加“偏热”的达63.6%;这说明,企业家中有接近一半,经济学家中刚刚超过一半,而银行家中有超过6成的人,认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过热”或“偏热”的情况。
(2)2007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在2007年经济增长率预测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预测2007年经济增长率为9.8%,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7年经济增长率为9.5%,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预测2007年经济增长率将回落到10%以下。在对经济学家的调查中,有32.5%的经济学家预计2007年经济增长率仍将超过10%,62.5%的经济学家预计经济增长率在9%~10%,5%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经济增长率将回落到9%,经济学家对2007年经济增长的信心仍然较高。
在投资方面,随着几年来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扩张,国内支持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预计2007年新开工项目增长过快的势头将得到遏制,部分不符合条件的在建项目将被要求整改甚至停建,这将有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降温。据调查,有65%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我国的投资增长水平会延续2006年下半年的回落态势,但不会过低;32.5%的经济学家预期投资增速将会在2007年实现反弹,继续高速增长;2.5%的经济学家认为投资增速将延续2006年下半年的回落态势,并将回落到过低水平。
在国际收支方面,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调整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政策将在2007年得到进一步落实,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出来。据调查,有66.76%的经济学家担心美国经济放缓等国际因素将导致中国出口防缓,另有33.33%认为中国出口增长会延续2006年的高增长水平;有42.5%经济学家预测2007年中国将继续积累超过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52.5%认为新增规模将在1000亿到2000亿美元之间,5%预期将在1000亿美元以下。
在消费方面,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惠民政策,如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所有这些都将成为2007年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从而为2007年我国经济运行朝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有56.41%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通货膨胀水平将比2006年上升,38.46%认为将会持平,还有5.13%认为会下降;在银行信贷方面,有50%的经济学家预期2007年银行信贷将与2006年持平,37.5%预期会超过2006年,只有12.5%认为会比2006年回落;在资产价格方面,认为2007年房地产价格将比2006年小幅上升、大幅上升和持平的经济学家各占71.79%、10.26%和17.95%,认为2007年股市将大幅震荡、再创新高和下跌的经济学家分别占52.63%,47.37%和2.63%。
2007年的经济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一方面,国际收支失衡必然造成贸易摩擦进一步增多以及货币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加剧的局面;另一方面,体制性的粗放型盲目投资冲动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观,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经济增长模式尚需进一步转变,产能过剩压力和就业再就业压力将比2006年进一步加大;此外,2007年的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农民收入难以持续较快增长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的改善进程尚需时日的影响,消费增长也存在着一定的瓶颈。
(3)宏观调控政策目标
第一,短期目标。2007我国宏观经调控应首先着眼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以确保经济的平稳运行,防止出现大的波动。2007年宏观调控关键就在于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防止资产泡沫继续膨胀。
第二,长期目标。经济增长要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寻找经济结构深层次的协调,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4)宏观调控措施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2007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总体是稳定的,并将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适度的预调和微调。
① 货币政策
2007年,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的前提下,应灵活调整操作力度。因前一个时期紧缩性政策的效果已有所体现并将继续发挥作用,近期政策的着眼点似应放在防止资产泡沫方面。同时运用公开市场和窗口指导等手段,进行结构性调控,并且不失时机地深化金融调控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现行体制对宏观调控的制肘和抵消作用,从源头上解决货币、信贷以至整个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工作会议上提出,“按照2007年GDP预计增长8%左右、消费物价上涨预计不超过3%的初步考虑,货币信贷总量预期目标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6%左右。”
首先,公开市场操作仍可能是央行对冲流动性过剩,回笼基础货币的主要手段,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情况下,“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流动性过剩”的链条仍将发展作用,继续采取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回收流动性十分必要。
其次,应当更加灵活地运用利率工具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2007年的金融调控中,如果流动性继续大幅度增加,可以考虑继续适度运用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进行灵活调控。但存款准备金率整体上调的空间已比较有限,利率上调更有可能成为央行的政策选择。
第三,运用窗口指导业务等手段引导信贷均衡增长、优化贷款结构。
第四,改革结售汇制度,增强汇率弹性,从体制上改变流动性被动增加局面;逐步推进结售汇制度改革,尽快取消对无对应商品的资本流入结汇,抑制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短期投机资本流入。
第五,深化汇率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加汇率弹性,必要时可考虑进一步适度扩大汇率波动区间,以从根本上解决被动的流动性过剩。
②房地产和股市将有可能成为调控的焦点
结合2006年针对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来看,很多政策都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2007年针对房地产的调控仍将延续过去调整的主基调,以执行和细化为主,调控的具体方针和内容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增加中小户型商品房、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应量;抑制高档商品房的供应和需求,增强监管和税收力度;规范房地产行业开发销售和流通环节。
随着有关中国股市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逐渐展开,人们关注的焦点将更多地集中在股市方面,随之,调控的焦点也必将将集中到股市上来。2007年,中国股市将有可能面临新的振荡。
③以更大的力度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并将其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
2006年节能减排的任务未能实现,2007年国家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并将其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应及时分解落实年度节能目标,加快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客观的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抓好钢铁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工作;严把源头关口,把能耗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门槛;继续做好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综合防治工作。
2.2007年财政政策调整展望
2007年实行的财政政策将继续压缩国债发行规模,预计2007年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将从2006年的600亿元减少至500亿元,预算内投资规模将在2006年的基础上再增加1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总规模为1300亿元左右。 在此基础上,财政政策还要更多地关注中、微观层面,实行“紧外松内”的税收政策和“结构优化”的支出政策。
(1)推行“紧外松内”的税收政策,促进内外经济的均衡发展
2007年可以根据外贸出口的运行态势,在出口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下调高能耗、高污染、资源类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积极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所得税率的下调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内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部分抵消出口退税政策的负面影响,同时,为降低此项政策的出台对利用外资可能产生的冲击,对外资企业分类实施,如对“两高一资”类外资企业执行新的所得税率,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3~5年的过渡期;通过加大对企业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范围和力度、取消进口设备的免税、对国产设备等实行增值税转型等政策降低企业税负,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
(2)实行“结构优化”的支出政策,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国债资金和财政支出方面,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把重点放在支持在建项目和一些已批准的建设规划的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上。同时,对有利于技术升级和优化部门结构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以及对于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中形成瓶颈制约的基础设施项目继续提供支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基础教育、公共卫生、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社会保障、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投入。确保中央政府建设投资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比例高于上年,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项目建设。
3.2007年金融改革展望
(1)经济内外平衡的压力增大,推进利率、汇率、以及外汇储备运用的协调改革将成为重点之一
由于短期内还难以找到有效的调控措施,日益加剧的外部失衡正通过特定的路径加剧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集中表现为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带动下的市场流动性泛滥,从而进一步导致信贷膨胀和投资的高速增长。如何从总体上调整储蓄率、推动利率和汇率的改革,将成为未来经济平稳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2)金融改革会取得实质性突破,成为整个金融改革的一个新的重点领域
目前讨论的主要金融问题,无论是股权分置改革,还是国有银行改革,基本上是城市金融问题,但是农村金融一直相对弱化,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机构网点较少,部分偏远落后地区尚存金融服务空白均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农村金融改革滞后、供给不足,与农村金融需求严重不匹配。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监管体系欠缺,农村信用联社体制存在重大缺陷等应当是农村金融改革中下一步需要着手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首先,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现有的金融机构和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四大国有银行除了农行以外,都是收缩县级以下的网点,农业银行也是贷的少,存的多,邮政储蓄现在整合为一个银行之后,也成为主要从农村吸收资金向城市输血的系统,对于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需要的金融服务差异很大,需要从鼓励小额信贷,促进互助金融发展、改革信用联社体制、鼓励多种金融市场形式积极探索等方面入手;其次,农村金融中存在着监管过渡与监管不足并存的局面,一方面,缺乏清晰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仍停留在县一级水平上,实际上,只要有金融服务的地方,就应当有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必须要密切跟随金融服务的主体,否则就会出现金融监管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担心风险所可能采取的过于严格的审批和行政管制,也可能会导致抑止金融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的过渡监管,要确保农村金融活动的有序进行,地方监管部门必须向下延伸监管力量,只有做到有效的跟随金融服务主体,才能及时发现金融机构运行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为改进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再次,目前广泛采用的农村信用联社体制,存在明显的负向激励和资金虹吸,负面作用日益显现,制约整个信用社体系的发展。日前发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启动了一个重要的农村金融改革的进程。
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针对政策性银行规范的条例来界定是政策性银行的运作,这是下一步必须要明确的。目前可能的方向,一个就是对国家开发银行变成专门经营中长期信用的商业银行,其有限的一点点政策性业务可以采取单独核算,应该按照商业化金融进行监管,重点拓展中长期信用市场,在金融市场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开发银行的发展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各种金融机构的现有网络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农村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体,应该扩大发展规模和业务范围。进出口银行基本可以按照政策性业务运营。
(3)经营给金融监管带来严峻挑战,监管协调需要加强
十一五规划里第一次明确提出进行综合经营试点,表明从政策层面正式放弃1993年确定的分业经营体制,金融机构开始了混业经营的探索,2006年开始实施的新《证券法》删除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等相关的限制条款,而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首次对保险机构投资银行股权有关事宜作出了明确的政策规定,在这些政策性突破的支持下,不少金融机构开始积极进行混业经营的探索,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线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成熟而日渐模糊,这种趋势使分业监管格局下的金融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许多产业集团和金融机构都在积极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实现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组织结构上的特点使其在面对各项金融业务本身所形成的一般风险之外,还有由“集团控股进行混业经营”这一组织架构所带来的特殊风险:传染风险、财务杠杆风险、内幕交易风险。例如德隆集团的倒塌就是上述风险的集中爆发。这些风险没有强有力的监管协调机制是无法控制的,在特定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另一方面,跨越银行、证券、保险的交叉性领域也是监管的薄弱环节,纷涌而出的金融创新模糊了监管的边界。
因此,当前的关键,是建立不同的监管机构之间高效率的协调沟通机制,以及为提高金融监管协调效率所需要的人才准备、法律法规准备等问题,特别是针对金融控股公司和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创新,建立一个整合的、全程的、并表监管的流程,以克服缺乏协调造成的宏观意义上的风险。在立法上,要尽快出台《金融控股公司法》,从法律角度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在监管方法上,以对金融控股公司并表监管为主,同时加强对集团内关联交易的监管。
(4)汇金公司转型为市场化的国家投资公司
汇金公司在当前中国的金融改革与重组中已经扮演着越来越活跃的角色。除工行、中行、建行三家“国字号”银行之外,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等几家较差的券商也得到了汇金的注资,从目前的情况看,重组是成效斐然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从汇金公司的未来来看,发展方向可以结合有关国际上运用外汇储备进行投资的经验,转型为市场化的国家投资公司,金融机构重组作为其中的一项但是不是唯一的重要职能,关键是要把外汇储备的运用以及整个投资的流程和绩效的考核等规则制定清楚,规范信息披露,促进整个汇金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
4.全方位着手,努力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由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成为2007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2007年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应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加快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资源的进口,而不是一味追求贸易规模与顺差的增长。
第二,在吸引外资方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各级地方政府不顾一切以各种超国民待遇优惠引资的做法;应要求各级政府在引资中必须重视能源、环保、土地、产业政策及劳工标准等问题。同时,加快两税并轨,减轻外资流入过多对人民币升值所形成的额外压力。
第三房地产行业应采取相关措施迅速改变海外资金自由进入境内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抑制海外资金大举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
第四,在外汇管理方面应研究日本相关经验,鼓励藏汇于民,藏汇于企业。
第五,要正确估算国家应有的外汇储备量。在此基础上,将超量外汇储备积极用于解决体制改革中多年积累的历史包袱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择机增持黄金储备比例。参照国际经验,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
此外,还应当改变目前这种人民币单边升值的汇率管理模式,打破人民币长期稳定升值的预期,从根本上扭转人民币汇率只升不跌的被动局面。【摘自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2007中国改革评估报告》】【撰稿人:魏加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尚希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