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宇钢教授领导的离子束物理与应用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科学中心江雷研究员等合作,在制备人工离子通道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2009科学发展报告》中,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郭维等以“人工离子通道研究获重要进展”为题,撰文对该成果作了简要介绍。
文章首先对相关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作了简要介绍。由于纳米通道在几何尺寸上与生物分子相近,利用纳米通道作为生物传感器和传感器载体在分子水平上对组成和调控生命体系结构和运行的离子、生物分子和小分子进行检测和分离,甚至在合成的纳米通道体系内模拟某些生物体系的结构和功能,都逐渐成为来自生命科学,化学以及物理学等领域科学家们的兴趣所在和研究热点。在目前的合成纳米孔道体系中,已经能够显示出一些曾经在生命体系中发现的开关功能,比如离子电流调制和离子选择性等。
文章随后重点介绍了主要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在前期利用DNA纳米技术构筑表面DNA功能分子器件以及纳米孔道体系内电解质流体输运行为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基础上,开展了DNA分子与纳米孔道组装体系的研究工作,将目前研究热点之一的DNA分子与纳米孔道体系相结合,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仿生智能响应的人工离子通道体系,实现了通过生物分子的构象变化来实现合成孔道体系的开关功能。这一人工离子通道体系弥补了蛋白质离子通道的不足,可以很容易地与其它微纳米器件结合,组成更为复杂和多功能化的复合型纳米器件。
这项研究工作第一次实现了利用生物分子构象变化来对合成的纳米孔道体系进行开与关。这一开关机制为新一代仿生纳米器件的设计和制备开辟了新的方法,同时也能够满足复合型纳米器件功能集成的需要。相关论文以全文形式发表在2008年6月7日出版的《美国化学会志》上,并被同年6月1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评为“研究亮点”。(摘自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2009科学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