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中国农业科学院陆宴辉博士和吴孔明博士在《2009科学发展报告》上发表了题为“转基因抗虫棉生态安全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种植Bt棉花有效控制棉铃虫在我国多作物生态系统发生与为害”的文章,介绍了Bt棉花在我国多作物生态系统中控制棉铃虫危害的有效性。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棉铃虫是棉花、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多种作物上的一种主要害虫。为了控制棉铃虫的发生为害,1997年我国开始商业化种植Bt棉花,在随后的几年间,Bt棉花已遍及整个华北地区。Bt棉花大面积种植后带来的生态效应以及害虫地位的演替问题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相关的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问题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并存在不同看法。
文章介绍到,1998~2007年,吴孔明博士与合作者连续10年在河北省廊坊市系统监测了棉铃虫在Bt棉花田和常规棉花田的种群发生动态。结果表明,Bt棉花和常规棉花上棉铃虫落卵量没有显著差异,而Bt棉花上棉铃虫幼虫发生数量显著减少。同时,随着Bt棉的种植,棉铃虫落卵量和幼虫发生数量逐年下降,棉铃虫种群发生世代数明显减少。对1992-2006年华北地区6省100个观测点的棉铃虫种群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Bt棉的种植不仅有效控制了Bt棉田棉铃虫种群,而且明显减轻了其他作物上棉铃虫的为害,从而减少了这些作物上化学农药的使用量。研究人员认为,Bt棉杀死了大部分的棉铃虫二代幼虫,从而压低了其他作物上的虫源基数。对整个棉铃虫种群来说,Bt棉成了一个致死性的诱集植物。
这一研究为解释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靶标害虫种群演化的调控机理和棉铃虫的区域性可持续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治理途径。Bt棉花这一成功实例说明其他Bt作物(如Bt水稻)也可能将对中国农业生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关研究论文于2008年9月19日在国际著名杂志《科学》上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摘自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2009科学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