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要从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
“十二五”期间要较好地解决分配不公问题,要富裕人民群众,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即分析问题和思考办法要从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过去一提起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差距过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思路总是在公有与私有、计划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公平与效率这样一些关系上绕圈子,最后得出的方略和对策,要么意识形态味道太浓,原则性太强,在实践中无法操作;要么没有大的和综合性的思路,在小范围和局部点上做文章;要么被误导,没有认清关键性问题,没有针对主要和重要的方面去解决问题。
首先,要从“公要多一些,私要少一些”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有学者,甚至舆论界也想当然地认为,在所有制结构上,公有经济的成分多一些,社会就会公平一些;而私有经济的成分多一些,社会分配就会不公平。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从东亚与拉美的比较和国内各地区的比较看,在国外,越是国有经济比重高和人民群众创业不足的国家和地区,其基尼系数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公平,反之,基尼系数越低,收入分配越公平;在国内,越是国有经济比重高和人民群众创业不足的省区,如贵州、甘肃等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基尼系数越高;越是创业活跃和个体私营经济比重大的省区,如浙江、江苏等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基尼系数越低。
其次,要从“计划要多一些,市场要少一些”的思维定式上解放出来。一些学者认为,是过分的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因此,解决公平需要加大国家计划筹集资源的力量,要用计划的手段对财富进行再分配,进而实现分配的公平。这也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从国际比较看,曾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前苏联等国家,财富向权力阶层分配和集中,不但没有较多地创造财富,也没有公平地分配财富。而从国内各地区的比较看,凡是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省区,如浙江江苏等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基尼系数低;而凡是政府管理方式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省区,如东北、西部等一些省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大,基尼系数就高。
再次,要从“政府负主要支付责任,社会居民主要接受国家福利”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一些专家认为,效率由市场来促进,实现公平主要依靠政府来调节和再分配。这种看法容易使政府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脱离财力实际去分配财富,而居民越来越依赖于政府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忽视了社会自我动力促进公平的积极性。
第四,要从“公平重一些,效率轻一些”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一些学者认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要放弃效率优先的指导思想,要偏重于公平。我认为,我们不能牺牲效率去追求公平,一个不讲求效率的社会,必将没有公平分配财富的基础。
公平分配、缩小差距和富裕百姓的全新思路
战略和对策上怎样解决分配不公、缩小各种差距、富裕老百姓,这样的思路研究和建议,对于我们建设一个和谐和富裕的社会,要比责难这些问题有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从控制居民分配占比下降,提高居民收入占GDP之比看,正确的思路应当是:增强劳动要素对GDP的分配力,稳定和调整资本要素分配GDP的结构,控制住政府权力分配GDP比例的扩张。实际上,对GDP的分配中,各级政府是用税收、收费罚款、土地出让、探矿权和采矿权出让等权力进行分配,企业是用资本要素的红利和折旧等进行分配,而居民基本上是用让渡劳动而获取的所得进行分配。因此,关键是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服务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减少剩余和失业劳动力,并且努力改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推进工资集体谈判制度,从而提高GDP中的劳动分配比例,进而提高居民收入。从资本要素分配来看,要调整其结构,即对创业投资,特别是投资增加就业的,应当降低税负,清理收费,禁止乱罚款;而对房产投资、采矿、污染等等,应当开征房产税、资源税和污染税等等。各级政府和行政事业性单位,用权力对GDP的分配,要通过人大法定的政府全部收入占GDP比例、全部税收和收费由人大讨论批准、清理和废除政府各部门和各行政性事业单位收费和罚款等方式,逐步降低其在GDP中的分配比例。
从思路上讲,“十二五”期间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和GDP中居民分配比例低,要从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变动、地区人口流动等这样一些经济规律和趋势的角度和大的格局去思考问题;要鼓励创业、增加就业、调整结构,学习东亚地区用发展小企业增加中等人口、增加就业减少贫困人口的办法,防止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和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基尼系数的攀升,从调动社会自我平衡收入分配的机制和力量方面去思考问题;既要发挥人民群众创业和创造的积极性,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全面和综合地思考问题。进而形成“十二五”以及以后一个较长期间,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各种差距、富裕人民群众的全新思路和战略。
公平分配和富裕百姓的一些重大战略
从以上的分析看,要综合和全面地解决分配不公、居民分配在GDP中的比例下降、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从方向上进行调整,并进行相应的谋划和设计。
一是制定和实施加速城市化和人口区域间流动的战略。改变目前人均GDP3200美元时比同样发展水平国家城市化滞后15%的局面,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城镇转移,进而使剩余劳动力向工业,特别是向服务业转移。并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开征耕地撂荒税,这样在劳动力转移外出的情况下,加上耕地税成本,使农民能将耕地转移给种粮大户耕种,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民的收入增加;而农民向城市转移,能获得比农业收益高的务工收入,还会压低城市工资的上涨幅度。
二是制定和实施十年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国目前将五个个体户折算成一个小企业,加上法人企业,全部人口与全部企业相比,每千人拥有企业仅11个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每千人拥有企业45个左右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每千人拥有企业25个左右的水平。小企业发展极为不足,是中国目前中等收入水平人口少,而贫困人口多,进而基尼系数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一个未来十年振兴和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是扩大就业、提高收入、稳定社会的当务之急。
三是制定和实施加速发展服务业的战略。与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比率,比国际水平低20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的比率占全部就业的33%左右,比一般国家水平低27个百分点。如果从“十二五”期间开始,加速服务业的发展,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会大量地减少因失业而贫困的人口,产业结构向充分利用劳动力改善,会大大增加居民的收入,降低居民间收入的差别。因此,“十二五”期间,需要制定一个切实能振兴服务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相应的体制改革方案。
四是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国家福利的战略规划,并加以实施。根据中国人口众多和处在发展过程之中,但是已经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国情,逐步地提高对城乡贫困人口的低保标准和范围,建立健全城乡医疗、养老、失业、伤残等社会保障网,并扩大覆盖面和逐步提高标准,加大对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投入,从而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福利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