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推进:扶贫不洒“胡椒面”
2004年以来,青海省共投入扶贫资金16亿多元在40个县(市)的1032个贫困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在选定的贫困村,将扶贫资金和其他项目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发展一个产业,扶持一个龙头企业,使之在较短的时期内发展壮大,以此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如今,“蔬菜种植村”、“牛羊育肥村”、“花卉村”、“乡村旅游村”等比比皆是,130多万贫困人口直接收益,“小康村”、“示范村”层出不穷。仅去年,筹资4.9亿元,在39个县(市)173个乡镇366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6.03万户27.4万人直接受益,实现了户有增收项目、村有特色产业和水、电、路三通,学校、卫生、广播电视三有目标。
为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去年投资9000多万元,建成了8个扶贫开发特色示范基地,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高效化、长效化的产业化扶贫发展道路。此举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肯定,作为经验在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推广。
异地扶贫:“搬”走贫困
把自然环境恶劣、无发展空间的贫困村进行整体迁移,再以整村推进的方式进行扶持开发,这种异地扶贫的方式是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多年来,诸多贫困人口因此实现了安居乐业。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新西岔村就是通过实施小型移民调庄工程、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和落实水、电、路、学校、卫生室、党员活动室、卫生厕所、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后,建起的一座新型的农牧业示范村。
主要由藏族、蒙古族构成的西岔村,原来在将军山的半山坡上,全村160户人家有668人,人均只有2亩旱地。以前村民们大部分居住的是土坯房,年年修,年年坏;各社之间相隔两三公里,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看病,学生上学,成了大难题,外出打工也极为不便。2007年,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西岔村整村搬迁工作正式启动。按照项目投资和群众自筹相结合,资金捆绑使用的原则,先后实施大小项目12项,总投资逾千万元。
基础设施的配套,彻底改善了新西岔村村民的居住条件。南靠火车站,北邻县城,一条旅游开发线路穿村而过,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新西岔村村民务工、养殖、农牧业集约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西岔村有33户搞起了牛羊育肥,2户承包全村的土地牧场搞集约化经营,外出务工340人。
8年来,青海省重点实施了青南牧区温饱工程、东部干旱山区综合治理工程和异地扶贫开发工程,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0多亿元。截至去年底,全省贫困人口已从2000年的197.6万人减少到了67.9万多人,8年减少贫困人口130万人,贫困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