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的山包披上了绿色,依山而建的农家“小洋楼”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水泥路、自来水通到了农牧民家门口,家家户户有电视、电话……如今,这样的景象在青海偏僻农牧区曾经的贫困村已不足为奇。
人均收入曾经不足几百元的农牧区贫困村,经过党和政府多年的帮扶,特别是通过整村推进和辽宁扶贫援助项目、特色产业开发等办法,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农牧区贫困群众收入年年有提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扶贫:先要扶智
牧业区群众陷入贫困的首要原因是失去了牲畜,牧民没有牲畜可养,犹如农民没有土地可种。2000年以来,变“输血”为“造血”、“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脑”逐步从概念变成了观念,并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在黄河源头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加以实施。
东泽和维日埂村是玛多县花石峡镇的两个贫困村,两村共有“无畜户”150多户。长期以来,这些群众依靠民政救济生活。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后,集中用12.3万元扶贫款购买了母牛、牛犊567头,分发给150多户贫困牧民,并签订责任书,严格规定这些牲畜只能用于发展生产,不得变卖或屠宰。之后,又争取资金986万元,修建总里程达493公里的14条乡村公路。几年来,花石峡镇的“无畜户”大部分已摆脱贫困,有的牧民成了养殖能手、务工好手和运输专业户,年人均收入达2860元。通过项目资金在镇上开杂货铺的维日埂村牧民桑吉高兴地说:“过去我们只能靠救济勉强生活,多亏党的扶贫政策和整村推进项目,使我们能够靠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