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模式已悄然生变。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NGO)、企业正积极参与到扶贫项目中,一改以往扶贫工作靠政府一手“包办”的局面。在扶贫思路上,以区域经济开发为主,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式扶贫正取代以往单纯救济型的“输血”式扶贫,成为中国扶贫战略的核心。
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参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试点项目”的NGO代表专程赴印尼,对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旗下亚太资源集团实施的社区扶贫项目进行了考察和学习。中国扶贫项目参与者希望借他山之石,进一步探索国内扶贫的有效模式。
授人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带动工厂周边社区的建设发展,亚太资源集团廖省浆厂每年用于社区建设项目的投入不少于400万美元,先后建立了4个农民扶助会,帮助周边百姓建立了85个地方中小型企业,创造了140份工作合同和1303个就业机会。该集团还与当地银行合作,支持这些中小企业主联合成立信贷中心或者农民扶助中心以帮助更多的人脱贫。
这一扶贫模式联合了政府、NGO、企业,注重于村级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而非一次性的投入,注重于软件的建设而非纯硬件的改善,注重于对农民的观念的更新而非纯技能的培训。其理念与中国政府正在推行的“造血”式扶贫极为相似。
中国扶贫基金会村级扶贫规划项目负责人刘冬文指出,过去中国扶贫主要依靠政府“包办”。政府“包办”的扶贫,无论是整体性开发,还是专项资金支持,最后都无法有效地瞄准真正的贫困户。在政府失效的领域,NGO和企业可以联合发挥效益来补缺。金鹰模式给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随着中国贫困人口的逐步减少,贫困人口的分布日益分散,如何更好地瞄准贫困人口,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与政府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相比,NGO等社会扶贫力量在微观层面更具优势,更加讲究专业化和精细化,因此也更易瞄准贫困人口,并更易采取灵活措施保证扶贫效果。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草根扶贫”的力量日益认可。“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试点项目”即是中国扶贫模式求变的一次突破。6家NGO通过该项目招标参与了正在江西省试点的村级扶贫规划工作。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将财政扶持资金委托NGO管理,并以招标方式选择NGO具体实施政府扶贫项目。亚洲开发银行和金鹰国际集团也分别提供了100万美元和8万美元用于支持该项目。这些NGO和企业在当地实行了参与式扶贫,让农民成为参与扶贫决策、实施和监管全过程的主体,在改变贫困村庄落后面貌的同时,也改变着贫困农民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今年年初,宁夏扶贫与环境改造中心等5家NGO也获得了参与政府扶贫项目的机会。
有专家认为,未来NGO和企业在中国扶贫开发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其所采取的参与式扶贫,让被扶贫对象转变成自我脱困的主体,充分调动了贫困人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从长远上解决了社区的发展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