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金融的人都很清楚:农村金融空白,贫困群体得不到信贷服务,最主要原因恐怕不是因为农村没有银行,也不是没有钱,而是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强烈的“富人”偏好所致。 中国金融大典
正规的金融部门,均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即使是开展了一些农村业务,也是以农村的能人或“富人”为服务对象的,而一些贫困农户,由于其贷款的规模小、“风险”大,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正规的金融市场之外。
共同面临的问题
欠发达地区及其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是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对民间每年8000亿元之巨的信贷需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缺位已是刻不容缓。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中西部农村的金融供给不足和农村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农户的金融供给不足问题。一方面资金外流严重,存款不断转移到城市,另一方面农民缺乏融资渠道。农村金融服务供求不平衡,效率不高,基层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竞争。
这里有两个数字可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一是我国县以上城市每万人银行机构网点和金融服务人数平均约为农村的4倍;二是农村银行机构贷款大约只占全国总量的15%,直接到户的贷款仅有6-8%。
不难发现,我国农村金融缺位与农户贷款渴求这一尖锐矛盾日益凸显,如何缓解这一矛盾?在素有“塞上江南”之誉的宁夏,那里的盐池县正在尝试的小额信贷实践,让人们看到了透过层云的曙光。
小额信贷系指以农村为区域建立一种目标完全不同于传统银行为宗旨的金融制度,在特定的制度和条件下,直接向贫困人口提供生产性经营贷款及综合技术服务的一种特殊信贷方式。“小额、短期、有偿、持续、储蓄和公开”是其基本要素和主要特征。
小额信贷作为缓解贫困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国际发展领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2005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小额信贷年。小额信贷创始人———尤努斯教授因其创建孟加拉乡村银行及其在扶贫领域的贡献获得了“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在我国,以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主持的河北易县小额信贷试验为标志,中国开始了小额信贷的系统性探索。尽管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始终未能主流化,未能融入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2005年央行开始试点,随着民间小额贷款试点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的开放。然而,如何使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做多做强,找出在新农村建设中适合的金融形式,是当前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破解困惑的“良方”
试问,农村金融如何打破传统银行对少数富裕客户服务的思路,真正把工作对象放到广大农民身上,更好为大多数人服务?盐池的探索实践不同程度地解答了这道难题。
盐池小额信贷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始于1996年,在地方党委、政府关心扶持下,在爱德基金会、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下,结合盐池实际和当地农户的信贷需求而设计。
中心的基本理念:贷给客户一笔信贷资金固然重要,而提升客户的自身发展能力更重要。
经过10年的探索,截至目前,中心的客户有1400个,贷款余额达300万。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说:“盐池小额信贷中心,尽管规模不大,但它是目前中国最成功的小额信贷之一。”
缘何?
首先,中心保证信贷指向广大的贫困人口。信贷的对象是常年、长期居住在项目区内,具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村贫困妇女;经营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农村发展项目。
小额信贷的额度为1000元起,每半年为一轮,每轮额度增加500元,最高限额为3000元;年利率为9.6%,参加信贷者必须参加每半月一次的村组例会。
特定的对象、小的额度、较高的利息、短周期,同时还要参加信贷例会还需付出较大的时间成本,这种信贷是富裕户不愿意参加的,这样就保证了信贷能够透过优势人群自动到达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户。
据统计,盐池信贷项目的所有客户全部为当地农民,中下等收入的农户所占比例达92.5%,可以说盐池小额信贷确实解决了指向贫困人口的问题。
其次,中心实现了信贷效率和机构可持续的双重目标。此项目通过民政注册,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也就是上述所说的“中心”,从理事会到借贷农户,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效的组织体系。这种组织使借贷农户融入一个亲情互助、共同发展的大家庭,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借贷农户的诸多需求,增加了社会资本。
截至2006年8月底,中心累计贷款1800万元,累计贷款客户1.1万人次,涉及到4个乡117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成立信贷大组64个,建立农民活动室64个,成立各类专业协会9个。据统计,每1000元贷款,农户的年纯收入为648元。贷款回收率99.9%,“中心”实现财务收支平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被访信贷农户普遍反映信誉最重要,如果失去信誉,就等于失去一切,全家老小都没法在本村落生活下去,必遭村民唾弃与排斥。
有借贷户在还款问题上相当重视,认为“人穷没关系,但一定要讲信用”,在盐池,民间借贷的违约率远远低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违约率。
可见,民间借贷的活跃从某种程度来说帮助农民现代信用观念重构,进而有助于民间借贷主体发展良好的社会信用关系,起到改善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
时下,信用可能是国人最稀缺的一种道德性资源。在我们这个转型期的社会里,不断重复的失信行为,正疯狂啃噬着人们对诚信原则的敬畏和信仰。然而,借贷用户用自己的行动对“信用”做了最好的注解,令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