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银监会划定邮储银行支农路线 试办小额信贷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4 月 10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来自邮储和监管部门的消息显示,自2月初邮储小额质押贷款获银监会批准在全国推广以来,邮储银行正力图通过进一步试水风险更高的小额信用贷款来全面挺进农村金融市场,而监管部门更是希望邮储成为破解农村金融困局的主力。

推进网络交叉销售

日前,中国银监会监管四部市场准入处处长李明肖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透露,银监会将按照“互补优势、互换市场、互惠共赢”的原则,积极引导邮储银行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各类金融机构开展支农业务合作,加大网络的交叉销售力度。

李明肖介绍:一方面系邮储借助其他金融机构良好的资产营销和管理能力,通过协议存款、参与银团贷款等方式,将大宗邮储资金批发出去,投入到国家“三农”重点工程、农村基础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使资金间接回流农村。

另一方面,邮储利用自身网络优势,通过开展代理各类金融机构开发设计的保险产品、理财产品、证券基金、货币基金和其他符合农村居民投资特点的低风险、固定收益类产品,开展与商业银行相关的外包业务。

一位邮储人士向记者称,目前邮储的中间业务大多仍是代收代付类,类型比较简单。通过代理其他机构的产品,不仅有助于邮储做大中间业务,同时也为将来邮储自主开发设计这些产品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试办小额信贷 增强网点分销

李明肖同日还透露,将按照审慎监管原则,选择业务发展较好的地区,支持邮储银行开办农户小额信贷业务试点,稳步推广,再逐步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小企业贷款等风险性业务。这些举措旨在进一步提高邮储网点的分销能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研究员陈剑波向记者表示,尽快开展信用类贷款,积累风险管理经验,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已成为邮储提升自己竞争力的必须之举。

资料显示, 截至今年2月末,邮储20个省份的1397个网点累计发放贷款3.85万笔,金额达到13.7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农村地区为9.12亿元,占到了66.47%。

保留农村网点

目前,邮储有2/3的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据记者了解,银监会自2003年成立伊始,即对邮储的经营网点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摸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分批陆续批准邮政储蓄新增设1891个网点,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为了填补县域金融服务空白。

一位邮储人士更是向记者透露,“我们在农村地区的网络布局,以及监管部门的支持,都是我们将来占据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制高点的有利条件。”(谢晓冬)

来源: 上海证券报

相关文章:
银监会:正在研究小额信贷是否引入孟加拉模式
吴晓灵对话尤努斯 农村小额信贷须引入竞争机制
小额信贷十字路口:如何更好为贫困人群创价值
国家开发银行1亿贷款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扶贫试点
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10年放贷1.5亿 33万人受益
民间小额信贷组织能否成为三农造血库
焦瑾璞谈农村金融改革和小额信贷试点
今年农村金融工作重点确定 将大力发展小额信贷
段应碧:让中国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发展下去
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将展开试点 借道邮储千亿元资金回流农村
国内首家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公司登陆河北
四川隆昌县山川镇200多户农民靠小额信贷成为专业大户
受到银监部门关注 一家小额信贷NGO融资之惑
哈尔滨商业银行小额信贷迎来“国际机遇”
中国小额信贷立法和监管框架的初步设想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