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何对这种现状进行调整改进?
方嘉珂: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市场的刚性需求,政府相关鼓励性政策引导和直接投资,金融领域“保险业可以投资不动产”政策性松动,房地产业的另谋出路,民间资本(包括海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者鱼龙混杂,在长期照护服务领域方兴未艾。
从学者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在进行长期照护服务行业发展的社会政策研究和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制定方面已有所动作,网络等媒体的影响力在加大。一些地方性法规和优惠性政策在出台,譬如无偿或优惠划拨土地,水电、税费等减免,买床和床位补贴,对从业者进行免费培训和岗位补贴等。
记者:现在需要探讨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方嘉珂:第一,增加长期照护设施的存量而非单纯老年人住宅。实践表明,全国近期兴建和在建的养老机构,多以老年人住宅、老年人社区和老年人公寓为主,专门为长期照护老年人提供的设施很少甚至趋于零。所谓长期照护服务的社会“语境”仍然很缺失,对此类设施的投资出现盲区。
第二,护理保险的引入促使长期照护服务可持续发展。长期照护服务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问题是解决“钱从哪里来”?建立起生生不息的护理保险制度已是世界各国解决此问题的成功方法和唯一出路。特别是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和地区,国家强制性的护理保险要快上、要率先做起。
第三,彻底改变传统“三无”“五保”老年人赡养体制。一方面要将低龄、处于健康期老年人的劳动生产力释放,另一方面要将捉襟见肘的赡养资源节约,并应迅速转移到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者身上。失能、失智老年人还应与残疾人和病人为伍,可以统称为残疾人和患者,以最终得到“残疾人保障金”和“医疗保险”的支持。
第四,政府补贴的方式应由“补机构”变为“补老人”。为让有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的老年人真正能得到资助,也为遏制盲目增加的、不分自理非自理、面向全体老年人床位数的乱象,应立即结束政府所谓“一次性开办费”和“床位补贴”的支持性政策。要透过社会工作者环节,通过“个案评估”直接“补老人”。
第五,职业化、专业化、行业化队伍建设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年轻人的学历教育和择业就开始。汲取世界各国和地区已经失败的所谓“外劳”政策(在中国特指外地进城打工者),应强调“本土化”长期照护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德国“让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照护失能失智老年人”应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六,全国长期照护服务行业协会成立势在必行。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已纷纷成立了长期照护行业协会,全球性的大会已经举办过六届。遗憾的是迄今我们还没有融入其中,期盼全国长期照护服务行业协会能够早一天成立。
第七,进行长期照护服务需求人口调查、立法和理论研究。建议尽快与国际老年人的年龄标准界定统一,即以65岁为界,让真实的数字来指导社会政策研究和政府政策制定。应加快对长期照护服务需求者的立法进程,毕竟,我们未来都将会陆续成为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