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煤老板:带领乡亲们致富让我们有成就感
本报记者 王俊秀
中国青年报:对于政府倡导的“一企一事一业”活动,你们是发自内心愿意参加,还是有些迫于无奈?
袁玉珠(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干企业20多年了,财富积累也够了,现在做的一些事,都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致富起来以后,我常常问自己,能为家乡做什么。人常说“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很快乐的,尤其是当你有能力助人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在你建的新学校上学,是乐趣;看到百姓们跟着你富起来,更是乐趣,让我们感到强烈的成就感。
中国青年报:自己辛苦赚的钱,要无偿拿出来给别人,会舍得吗?
马立农(山西金达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些年来,我们挖煤开矿,赚钱是不容易,但主要靠的是政策的支持。地下的资源并不是我们的,只不过我们比别人捷足先登,抓住了机会。所以致富以后,拿出点钱来回报社会也是完全应该的。
赚钱的目的是为了花钱,这些年来我们赚的钱,自己能用多少?你问袁总他能吃点啥,除了应酬吃点好的,平常喝点稀饭、吃碗面嘛,穿的也就是这些衣服,和一般老百姓有啥区别?外面说我们煤老板一掷千金,实际上那只是个别人。我们也是穷人出身的,花钱也不习惯大手大脚。
中国青年报:现在社会上对煤老板印象确实很差。
邢利斌(山西联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我现在出去根本不敢说我是煤老板,名片上也不敢印。(笑)我们富起来也是我们胆子大,抓住了机遇,而发展企业我们也面临很多压力。
马立农:社会上对我们的评价咱都知道。这些年来我们是赚钱了,可环境也破坏了。百姓把我们煤炭业称作“挖的是老祖宗的骨头,踹的子孙后代的饭碗”。咱们越来越富,百姓越来越穷,能不恨咱们吗?实际上,看到矿区老百姓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内心也很心痛。我们拿一部分钱出来作一点弥补,太应该了。
中国青年报:你们做到这个程度,对财富和金钱是怎么看的?
马立农:赚钱不容易,花钱更不容易。人有了钱,不能成为钱的奴隶。有些人思想境界高,把自己的财富分给社会,他是非常快乐的。我个人认为,财富太多并不是什么好事。咱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挣一辈子钱,留给子孙后代,实际上这反而会害了他们。有的煤老板,自己挣的钱,儿子拿去吸毒了,你说这不是悔死吗?
所以,我们要向人家比尔·盖茨、洛克菲勒等人学习,企业家应该把挣的钱用到百姓身上。企业的发展需要老百姓的支持,像白家峁那样,企业和老百姓形同水火,最后不是两败俱伤吗?而如果得到百姓和政府的支持,更利于企业做大做强。这样就觉得钱掏得容易了。
中国青年报:每吨煤拿出30块钱,这个比例高吗?
马立农:在我们几个人看来,每吨煤拿出30块钱根本不算什么,我们平时捐出来的钱早就超过这个标准了。
袁玉珠:其实这个不好量化。出多少,主要在于企业家的思想境界,这比你拿多少更有意义。
中国青年报:有人觉得,修路、办学是政府的职责,企业依法缴税,政府应该用税收做公益事业。你们怎么看待?
马立农:税费是我们应该交的,而做公益是自觉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中国青年报:刚才你们提到挖煤给当地带来的环境破坏,有人建议将此成本核算征税,然后用于当地发展。你们觉得这样好,还是当前的办法更好?
马立农:实际上,我国17%的增值税在世界上来说也算高的,欧洲国家税收高,但社会保障也高,医疗、教育、住房都没有我们这么困难。所以,单靠税收做不了所有的事。
中国青年报:那谁想做谁做就是了,为什么还要由政府来牵头?
袁玉珠:今天的会不是强迫,是号召、带动。强迫就是行政违法了。这些年来,许多企业家在自觉为老百姓做事,但总是我们这几个人在做,不做的人一直不做。实际上我倒是很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个指导性文件,让那些从来不做公益事业的企业自觉参与,尤其是那些国企,大家都来做就好了。如果全社会都做,就不至于把我们这些“快牛”整垮。
中国青年报:但这是要靠个人自觉的,不出钱也不能说错。
马立农:是这样,所以需要政府正确引导。有些人就是不出钱,不出也不能把你怎么样。但政府心里是有数的。你做的事多了,当你遇到危机和困难时,政府也会扶你一把。如果把老百姓当做自己身体,把党和政府当成后盾,这个企业家就坐在椅子上了。
邢立斌:这些年来,为老百姓做事的主要是我们民营企业,但是许多国企投入的并不多。这也有体制上的原因,我们比较灵活,弹性比较大,能自己支配。他们不好走账,得有正当名义。所以,如果政府出台文件,这成为一笔固定的支出,国企也就更好参与进来了。
中国青年报:煤炭资源整合对你们有什么影响?
邢立斌:这是山西一个整体策略,我们支持。我们其实也愿意和大型国企合作,引进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对企业做大做强是有帮助的。从安全生产、集约化开采角度,对我们都是一种提高。
中国青年报:那大股东变成国企,对你们参加这项活动有没有影响?
邢立斌:民企退出大股东,不等于不参与管理。我从我的利润里拿出30块钱,他们无法干涉。
中国青年报:帮助百姓解决一些民生问题,能使他们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吗?
邢利斌:煤老板帮助老百姓,不能限于扶贫。修几条路、建几栋房、一年发几袋面,不能从根本上使农民走出贫困。更重要的是,我们发展教育,以工业带动农业,带领乡亲们致富。我们要比农民们看得高,想得远。建农业生态园和新农村,既绿化了村庄,又带来了收益,我们要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吕梁整体发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