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11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中国总理温家宝日前深情眺望金门岛。联想起3月“两会”中外记者会上,温总理动情地讲道:“我真心希望能够有机会去台湾走一走、看一看,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温总理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心愿,这种心愿也应该促进两岸的领导人顺应历史的潮流和民族的大义,让已然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两岸关系,尽快地向纵深发展。
文章摘录如下:
5月8日,一个普通的周末,中国的总理温家宝没有能够像普通人一样在自己的家里度过这个普通的周末,而是飞赴厦门,在浅浅一湾海峡的西岸、在大陆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城市考察台企工作。
刚下飞机的温家宝直接到台资高科技企业考察,他叮嘱台企经营者:“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的主题,也带来了两岸发展的大机遇。你们要发展,就要抓住机遇”。是的,对于企业家来讲,“宁可机遇负我,我绝不负机遇”,抓住机遇,企业就会有长足的发展。对于政治家来讲,创造机遇、把握机遇,也常常能够给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成长带来新的转机。有舆论评,这是温家宝总理在用另外一种形式隔海向马团队喊话,声声呼唤着民族大义。
温家宝总理还专程到厦金客运码头暨邮轮中心考察。这里,如今每天进出航班达到28个,两岸来往的游客们都能怡然在航行中观赏台湾海峡的自然风光。在温家宝总理看来,这里“不仅联系经济,而且联系人员往来。”的确,在两岸的交往中,经济的交往毕竟是一种物化的交往,人员的交往才是感情的交往、精神的交往、心脉的交往。
温家宝总理向售票人员热情地询问:“我要买票怎么办?”一位售票员回答:“我们这里就可以卖。”在场的人们都会意地笑了起来。这个情景通过电波传遍各地,中国大陆一位网友传贴表示:“看到这则报道,我却笑不出来,我为总理想去台湾却不能成行的境地伤心!”
此语,应该不仅是中国大陆十几亿民众的心境,也是几千万海外华侨华人的心境。一个甲子已经流逝而去,但海峡两岸“一中”的权柄执掌者们还不能自由自在地在“一中”的土地上行走,这个由上个世纪40年代党争结果演绎出来的民族悲剧至今还在继续,怎能不令人悲怀伤心?!
其实,无论是中国大陆国务院常务会议刚刚通过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还是如今一浪高过一浪的“陆客”登台旅游热,无论是众多台资企业借助大陆地方政府闯过金融海啸下的经济难关,还是三次“陈江会”达成的一项又一项促成两岸“三通”的协议,这背后都应该有温家宝作为国家总理的付出与辛劳。但是,如今他却还有着“不能”。
尽管如此,温家宝总理还是在细节上尽其所“能”。在一个写着“洳家”字样的售票柜台前,温家宝微笑着问售票员:“这是宾至如归、回家的意思吧?”售票员点头称是——听说有一家台湾旅行社,温家宝主动走过去,和工作人员亲切交谈,询问有关情况——在靠近码头的窗前,可以看到一艘白色的客轮正劈波斩浪向码头驶来。
工作人员告诉总理,那就是从金门岛开过来的航船。温家宝深情地向那艘航船凝望——下午5时许,温家宝来到和金门岛隔海相望的海滩上,再次深情眺望对面的金门岛。他转过身来微笑地对随行的记者说:“给我照张相,留个纪念。”他的身后是金门岛和辽阔的大海,那个岸边,有一座题名《回归手》的石雕静静伫立,两只手紧紧地拉在一起……。
此情此景,可以让人们触景生情地想起在今年3月“两会”期间的中外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动情地讲道:“我真心希望能够有机会去台湾走一走、看一看,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走过中国大陆两千多个县的总理温家宝,将踏上台湾的土地——祖国的土地当成自己的心愿。
此情此景,还可以让人们触景生情地想起2003年3月“两会”期间的中外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动情地背诵辛亥革命的老人于右任临终前写下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是啊,那种国殇,让于右任老人的“一中”之行最后成为了遗愿。可以推想,温家宝总理是不愿意像于右任老人那样将心愿变成遗愿的,温家宝总理也不愿意像“一国两制”的设计师邓小平那样最终没有实现踏上香港土地的愿望,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心愿,这种心愿也应该促进两岸的领导人顺应历史的潮流和民族的大义,让已然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两岸关系,尽快地向纵深发展。
“山连水带中观两岸色,日淡风清正揽一海天”。海内外的中国人热切盼望着有那么一天,能够在外国人面前不再去解释什么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区别,而是堂堂正正地说出:“我们都是中国人”;热切盼望着有那么一天,两岸的权柄执掌者不再隔海相望叹心愿,而是相互自由来往叙亲情、谋发展,让整个世界都对中华民族刮目相看!(蒋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