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资金流:来自股市、流向股市
简单罗列土地市场的“地王”与股票市场的大举融资情况,也许仍使人迷惑,但如果做一个连线游戏就可以发现,“地王”的创造者总是与各种形式的资本市场动作相连。
随意挑拣几家权重地产股,各种融资方案花样不同。如绿城中国6月斥资12.6亿元拿下上海新江湾城D1地块,而此前其刚通过配售1.415亿股新股和发行可换股债券方式融资46亿港元。截至6月底,绿城的流动资金为57.48亿元,并在上半年新增土地项目9个,共218万平方米。
富力地产9月摘得广州“地王”,虽然其上半年鲜有融资动作,但已在去年底配售融资16亿港元,今年更传出其将回归A股的消息,融资额高达90亿元,地产大佬李思廉可谓“心里有底,拿地不慌”。
此外,保利地产此前成功增发,募资近70亿元,其中50亿元用于投资保利在全国的9个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约134亿元。加上55.48元/股的增发价格,保利创造了目前A股最高公开增发价及上市房企募资的最高规模纪录。
另有万科公开增发不超过总股本20%的申请于7月13日获中国证监会有条件通过。根据万科在今年3月的年报透露,今年其拟公开增发A股融资100亿元,部分资金用于开发在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的11个项目,总投资额313亿元。还有首创置业回归A股,莱茵置业整体上市等等。
每一个资本市场的动作背后,都是开发商急切的融资需求与拿地目标。“房地产公司绝大多数拿到土地后就囤积起来,并美其名曰土地储备,他们拿到地并不急于开发,而是等着土地升值,去获取利益,这种现象在最近两个月越演越烈。”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称。
盛基集团副总裁朱咏敏也坦言:“上市公司或准备上市的公司或与上市公司关联的公司就是不怕高价买地,因为有筹资通道,以后再来个资产注入或打包上市,正所谓用贸易的方法做土地。”
“如果我是某某(一内地大型房地产公司),我也要放开了增发,趁着股市好,有无数人追捧,能发多少发多少,等到以后股票没人买了,发给谁去?”香港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直言不讳。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乘股市“东风”大举“敛财”,地产股表面上“趁热打铁”,却没有理性地看到背后危机。“上市公司圈钱容易,可一旦楼市风向有变,开发项目有可能入不敷出。”某分析人士称。
除房地产调控本身的不确定性外,资本市场走向也将对日益依赖股市资金的房地产企业产生影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日前表示,综合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是很正常的”,但他同时指出应警惕股市和楼市的资产泡沫。
“市场必须清醒,股票市值仅仅是一些数字,一旦楼市有变,地产股动辄上千亿的市值可能迅速蒸发。”一位在港经历了多个楼市涨跌周期的资深人士不无担忧。在“地价”对房价“正促动”的同时,不排除房价涨幅趋缓的“反威胁”。一旦房价上涨动力不足,开发商盈收资金链很难保证。
那时,传导效应下,这个对堵格局真的可能改变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