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牢固的储蓄传统,越来越难以抵挡股市财富效应的诱惑,继今年5月居民储蓄创下减少2784亿元的历史最大降幅之后,央行近日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意愿已降至近6年来的最低,而选择更多购买股票和基金的居民比例则首次超过储蓄存款成为投资首选。
高居不下的人民币储蓄规模,曾被业界比喻为“笼中虎”,而事实上,正在跃出牢笼的这只老虎,似乎更加凶猛。很多人对于储蓄资金短期内如此快速地转移心存疑虑;一方面,大量储蓄资金不顾风险、不计成本地涌入股市,是否会催生资本市场的泡沫?另一方面,储蓄资金迅速流出是否会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我国近两个月居民人民币存款总额净减少4458亿元。(资料图片)
究竟该如何看待当前国民储蓄持续走低现象?如何去认识储蓄率、流动性和股市之间的联系机制?
储蓄率下降是必然规律
“资本市场的复苏,就中国的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而言,首先必定是存款的分流,这是一个规律性现象。”中国工商银行( 5.04,-0.11,-2.14%)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向记者表述了她的观点。
而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副总经理孙希旭看来,“储蓄‘搬家’是一种正常现象,是资本市场需要发展和不断自我发展壮大的结果。
事实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银行储蓄率过高的成因之一。由于直接融资发展缓慢、投资渠道狭窄,民众金融投资意识有限,这就致使全社会范围内规模巨大的资金长期沉淀于银行。一旦利率偏低,资本市场又有所起色,庞大的银行储蓄就会被立即释放出来,扰动宏观经济和弱质的资本市场发展。
“由于中国老百姓有储蓄的习惯,因此,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银行会保持相对较高的储蓄率,但从长远看,银行一直保持高储蓄率是不现实的。”孙希旭介绍,目前,发达国家的储蓄率都相对较低。2004年至2006年间,美国的净国民储蓄率已经下降到了国民收入的1%,为历史最低点。1998年以来,英国住房储蓄率已经处于低点,目前的居民储蓄率仅为3.7%。在亚洲,旺盛的民间储蓄曾确保了日本经济增长所必须的资金供应。不过,从1975年到1994年的近20年中,日本的家庭储蓄率已从22.8%降为12.8%,而从长远的趋势看,日本的储蓄率还将继续下降。日本政府预计,在2010年前后日本的储蓄率将降到3%。
我国国民储蓄率2001至2005年间曾达到44%,居民户储蓄率也在16%以上。高储蓄率对于支持我国的经济高速成长的确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高储蓄率使大量资金循环于金融体系之内,增强了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但是储蓄投资之间的缺口,造成了长期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导致货币大量被动发行。而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过多的流动性很容易引发固定资产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并产生大量经济泡沫。
我国政府一直希望通过改革,推动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将银行储蓄资金转移到资本市场,提高居民的财富效应和消费水平,降低储蓄率。同时,也希望通过股票等直接融资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相关产业部门中,缓解流动性过剩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实现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不过,对于储蓄大量转移到股市,孙希旭提醒说,老百姓投资意识觉醒是件好事,但对投资者还需要有一个教育的过程。目前,相当高比例的人对股市机制的了解非常少,投资具有盲目性,这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不利的。
存款分流不致威胁银行流动性
目前的储蓄增长额已降到六年来的最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述情况是在银行整体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出现的,因而对于存款分流给银行头寸造成的影响有一定的抵消。
“目前短期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储蓄存款有一定的冲击,但尚不足以构成对银行流动性的威胁。”孙希旭分析,国内银行流动性过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高额外汇储备,基础货币投放过大。在外汇储备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至少短期内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还会持续。
有资料表明,尽管2007年4月银行的居民户储蓄存款就减少了1674亿元,但是,国内的储蓄规模依然相当大,储蓄总额仍然高达16万亿元至17万亿元。而与此同时,银行存贷差额仍然维持在11万亿元左右。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利差,任何短期内的储蓄快速分流都尚微不足道。
不过,储蓄存款的减少应该有一个限度。现在已经暴露出一些商业银行由于储蓄存款减少而出现的头寸问题。对此,詹向阳表示,一方面,银行的流动性问题也包括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如果危及银行支付的话,融资就会出现大问题。而作为银行,从审慎经营的角度,也要考虑到这种储蓄存款增速的下降对其支付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资本市场,也不意味着资金越多越好。资本市场本身也有一个容量问题,大量资金不顾风险、不计收益和成本地进入,催生资本市场的泡沫,会给整个经济带来震荡。
尽管目前尚无迹象表明存款分流会给银行经营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但业内人士预料,在储蓄增长出现了这种较大的下滑之后,将会使央行重新考虑对流动性问题的调节。
在詹向阳看来,央行迄今为止所推出的调控措施,核心目标是防止通胀。尽管在央行近期的调控目标中明确表示主要针对银行流动性过剩,但实际上它所说的流动性过剩主要指外汇储备过大造成的流动性过剩,这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概念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下一步措施中,央行必定会考虑到存款特别是储蓄存款增长下降的这个因素,从而对其宏观政策调控产生一定影响。(李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