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存款搬家仍在持续 沪居民储蓄存款5月剧减260亿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0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央行13日的数据显示,4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4220亿元,同比多增1058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人民币贷款增加1236亿元,同比多增630亿元。

受股市活跃影响,银行资金的“搬家行为”仍在持续,且出现了分流规模扩大迹象。虽然5月份央行第二次上调了存贷款利率,且定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明显加大,但仍未改变存款活期化的发展趋势。央行上海总部表示,

“在牛市思维的主导下,企业和居民对资金流动性的偏好以及选择证券资产的行为暂时不会显著改变。”央行上海总部在5月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报告中称,目前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分流规模扩大,存款活期化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数据显示,5月份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企业存款减少544亿元,同比多减821.7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减少较多,尤其是企业定期存款,当月减少410.1亿元,同比多减215.2亿元。

与此同时,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也在5月创下1999年1月份以来最大单月跌幅,当月减少258.9亿元,较上月多减173.9亿元,同比多减226.5亿元。至此,今年1-5月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累计减少173.1亿元,同比多减836.9亿元。其中储蓄定期存款减少235.1亿元,同比多减205.9亿元。

截至5月末,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7122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创2002年11月以来的最低值,比上月下降2.7个百分点。其中当月本外币存款减少282.2亿元,同比多减619.5亿元。

本轮股市活跃引发的存款分流,也殃及发力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5月份,上海市外资银行存款增速明显放缓。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减少6亿元,比上月多减69.9亿元,同比多减56.5亿元。其中首批改制的4家外资法人银行上海分行各项存款减少7.18亿元,比上月多减50.48亿元。

央行上海总部称,股市对银行资金的持续分流,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进一步增大。

数据显示,今年5月末上海市本外币存量贷存比高达73%,创下2006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增量贷存比已接近160%。伴随股市持续上升,企业和居民储蓄存款大量向同业存款转化。今年1-5月份,上海市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仅778亿元,同比少增476亿元,而同业存款则增加2975亿元,同比多增2400亿元。

央行上海总部认为,同业存款波动性大,同时新增存款中短期资金占比较高,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将面临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大问题,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管理压力会更大。对此央行上海总部提示各金融机构应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存款分流,并谨慎运用信贷资金,以确保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健康平稳。(记者 邹靓)

 

来源: 上海证券报

相关文章:
150亿储蓄国债11日起发行
中国经济失衡根在储蓄率过高 对冲工具多为治标
樊纲:中国高储蓄不能怪消费者 企业责任更大
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乃重中之重—中国高储蓄之谜
储蓄存款大量向股市迁移 股市日进资金100亿?
储蓄大“搬家”撑起牛市
央行报告解读 股市火爆 储蓄继续搬家
未受加息影响 股市继续分流储蓄资金
外资法人银行开门迎客 小额储蓄业务将收服务费
央行调查:居民储蓄意愿降至最低 入市意愿创新高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