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00点到4000点,居民储蓄的钱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入股市,这是中国居民存款股票化的一个重要进程。
事实上,居民储蓄进入股市一度成为业界的期盼。
2001年以来的五年熊市过程中,很多人对中国17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寄予厚望,“中国资本市场不缺钱”的论调一直很高,当时,业界讨论的话题一度是:如何把这么多的资金引入股市,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如今,市场已把目光投入到如何解决居民储蓄高度股票化的问题上。
储蓄股票化
6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5月金融运行数据,当月居民存款减少2784亿元。市场普遍认为,这和火爆的股市密切相关,居民很可能把上述2784亿元投进了股市。
“5月,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为9.8%,比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为历史较低水平,储蓄存款下降速度加快。储蓄存款分流显然与持续交投活跃的股市吸纳较多资金有关。”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梁福涛博士撰文表示。
尽管储蓄存款分流与消费增长也有一定关系,且同期消费也呈现加快增长,但实证分析表明,去年以来储蓄分流最主要去向还是股票市场交易。
在股票市场收益较高的情况下,储蓄存款对利率的敏性较低。这和3月份以来,央行两次上调存贷利率未能改变储蓄存款持续加快分流局面的事实基本一致。
综合各方信息显示,上述资金有大部分流入股市。与此相佐证的是,5月,日均A股开户数在30万户左右,创下历史记录。
“居民储蓄的同比少增是去年以来十分突出的现象,毫无疑问,股票市场的良好表现是储蓄出现分流的重要原因,而居民储蓄不断进入股票市场也将导致资产价格的膨胀。”长江证券分析师贺晟认为。
去年10月,储蓄余额曾经出现过异常变化,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当期金融机构储蓄余额为163278.51亿元,同比历史性下降。联系当时A股指数运行情况,10月上证指数突破了1800点,成交量也稳步放大,呈现资金推动型的发展态势。
今年1月,居民储蓄同比少增的现象继续出现。到今年4月,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又开始了下降,由3月份的180307.58亿元下降到178488.93亿元。
“到现在,中国的证券化率其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国都证券某高层人士对居民资产的证券化率一直保持关注。
“目前,A股的总市值是17万亿左右,采取和GDP相同的统计口径,加上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市值7万亿,中国资产市场的总市值已经达到了24万亿左右,而2006年中国的GDP是22万亿。居民资产证券化率已经达到了120%,和美国现在的水平相当。”他继续补充。
“日韩在80年代泡沫顶峰的时候,证券化率曾经一度达到160%。”申银万国首席策略师陈李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还有很多企业没有上市,很多资产没有证券化,但是美国的证券化水平在世界上都是比较高的,如果算上下半年大盘蓝筹的回归和接下来的企业不断上市,中国的证券化水平可能是世界最高的,这和工商银行成为世界总市值最大的银行一样值得关注。”上述国都证券专业人士表示。
从后续趋势看,由于牛市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短期内储蓄分流的趋势不会明显改变,股市储蓄存款分流资金来源不变;储蓄的活期化与股票化趋势也还将继续。
平抑过热
“4000点股市出现调整,如果到了5000点,中国经济将受到影响开始‘调整’。”上述国都证券专业人士表示一丝担忧。
“当这件事情(居民储蓄流进股市)来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准备好。”长江证券分析师贺晟向记者表示。
“居民储蓄不断流入股市,为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曾是大家梦寐以求的。”贺晟说。
贺晟认为“没准备好的”是,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之外的很多中小银行出现了流通性偏紧的情况,存贷比(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已经接近了监管层的75%上限。引起上述现象的原因就是,居民从中小银行提取存款投入股市,但证券客户保证金一般放在上述五个大的银行。
“现在企业IPO、再融资其实也有点混乱,很多企业没想到证券市场一下子那么好,根本没有这方面准备。”某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
“目前居民储蓄蜂拥流入股市,其实会降低资产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上述国都证券专业人士认为。
“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买方和虚拟经济的卖方,在当前流动性过剩,后备资金充足的背景下,有降低对资产收益率要求的现实可能。在当前市场市盈率较高的情况下,证券市场融资市盈率也水涨船高。相对于流入股市的资金,现有股票市场供给相对有限,因此存在业绩较差的资产以较高的市盈率进入证券市场的可能,从而浪费了资金资源。”上述国都证券人士指出。
“此外,一些生产效率比较低的上市公司股东很清楚自己持有的资产现状,如果不看好公司发展,他们会在二级市场上套现减持,如此代表低效率的生产力反而在资源配置方面占了优势条件。”上述国都证券专业人士指出。
国泰君安分析师刘兆萍在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沪深A股保证金余额为1万亿人民币。它支持的流通市值规模是5.7亿。“简单匡算,如果不考虑资金流出,居民储蓄每流入1000亿人民币流通市值就增加10%。在后续两年的时间里,证券市场的资金肯定是净流入。过热进程也将持续。”上述国都证券人士指出。
若后续储蓄分流持续加快,申银万国研究所建议可选择以下政策:“第一,适当时机取消利息税,使得实际存款利率为正;第二,提存款利率的同时,伴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长期存款利率适当自由上浮。”(刘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