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有四大标志性成效 迎新局面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1 月 2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26日闭幕的“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发表演讲时说,通过不懈努力,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明显成效,各项指标大为改观,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银行业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中外资银行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唐双宁说,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显著成效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成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形象。继2005年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后,2006年6月和7月,中国银行分别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10月,工商银行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成为中国A股最大的上市公司,创造了全球最大的IPO。这些银行在实施股份制改革的同时,公司治理框架初步形成,转换经营机制的步伐不断加快,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人力管理等约束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全面建设现代金融体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第一、将农村信用社管理的风险责任移交给省级政府,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到目前已组建成立27个省级联社,北京、上海城市商业银行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等机构相继成立。第二、通过改革初步明确了各方的责任,组建农村银行的机构在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上迈出了积极步伐。第三、通过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扶持,在消化包袱,化解风险上取得积极进展。到9月末,已向2399个县市的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资金和专项借款1657亿元。第四、增加信贷投放,在支持“三农”上做出了积极贡献。到9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2593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现在的94%。

三是其他金融机构改革进展顺利,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水平。一是有关部门按照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要求,稳步开办邮政储蓄银行机构。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杆,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资产质量明显好转。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已有10家的资本充足率超过8%,有5家成功发行上市。三是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状况得到改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通过联合重组和跨区域经营,引进境外投资者,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四是城市信用社加大改革和风险处置的力度。今年以来已有9家城市信用社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充实资本的基础上获准筹建城市商业银行,有79家城市信用社进行了分类处置,有62家依法完成了市场退出工作。

四是银行业对外开放有序推进,迎来了全面开放的新局面。截至9月末,来自22个国家的70多家外国银行共在中国设立了252家分行及支行,法人机构14家,代表处242家,外资银行总资产占全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为2%。同时,有25家银行引入18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金额达到181亿美元。最近国务院颁布了《外资银行业管理条例》,标志着中国的银行业在12月11日全面开放之后,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中外资银行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新华网记者谢登科报道)

来源: 新华网

相关文章:
银行业全面开放百姓享更多实惠 履行入世承诺
穆迪:外资银行不会对中国银行业造成重大挑战
信用卡收益将成我国银行业重要支柱
欧洲银行业巨头荷兰银行在中国西部首间分行开业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