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国内住宅平均寿命30年 建筑“短命”是最大浪费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0 月 1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图为爆破现场(来源:大众网)

10月15日下午,随着一声巨响,山东省青岛市总高度62米、19层高的青岛大酒店(建于上世纪80年代),在3秒钟内全部倒塌。据介绍,旧楼拆除后将在这里建造3栋总面积8万平方米的商务写字楼。据爆破公司经理介绍,青岛大酒店楼体使用的全部是钢筋混凝土,整栋楼没有使用一块砖,坚固得像碉堡一样。原本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就此拆毁,委实令人惋惜。

这种建筑“短命”现象是我国目前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童悦仲曾经指出,“国内住宅的平均寿命却仅仅为30年。”而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我国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尚有相当一段距离。建筑“短命”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导致的:

一是建筑质量。以中体博物馆为例,它是在北京举办亚运会时兴建的,但到2005年,85%以上的地板和墙体已出现贯通性开裂,承重钢梁断裂,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这座建筑竟获得过“特别鲁班奖”。这既暴露出施工方对质量不够负责任,也暴露出有关部门对建筑质量把关的不严格,否则,也不至于将荣誉授予这样一个存在严重问题的工程。

二是规划设计。相当一部分建筑物不是由于质量而是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构不合理,或者由于旧城改造等原因拆毁的。规划者和设计者如果眼光放远一点,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就不至于导致如此之多的建筑“短命”。

建筑“短命”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一座建筑动辄需要花费数千万乃至数亿元,需要耗费大量宝贵的资源,也需要大量人力夜以继日地辛苦劳作,如果一拆了之,一切投入都将付之东流,还凭空增加了许多难以处理的建筑垃圾,这无疑是极大的浪费。遗憾的是,我们至今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一些建成仅几年的建筑,甚至就在没有质量问题的情况下被断然拆毁。有学者指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

与我国建筑的“短命”相比,一些国家的建筑则非常长寿。比如英国,其建筑平均寿命在世界上居首位,可达到132年,在英国,“百年老屋”随处可见。在英国,不仅建筑质量受到高度重视,规划、设计也经过详细论证。同时,他们还注意对建筑物的维护、加固和病害处理,以延长建筑使用年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事实证明,延长建筑寿命就是最大的节约。有专家指出,假如我国建筑寿命延长10年,节约的资源就是一笔庞大的数目,包括社会资源、综合资源如人力物力、建造房屋的各种资源、水泥、钢材生产、水、电、矿物质、机械的折旧费用等,而且还能减少建筑垃圾的数量,这种节约可不是节能百分之几所能相比的。

我们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建筑“短命”现象非常严重。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或法规,严厉禁止没有质量问题的建筑提前被拆毁,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费。同时,也应该对那些因质量问题“短命”的建筑的相关责任人秋后算账,严厉追究责任,使质量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延长建筑寿命,节约资源。(陈予军)

来源: 新华网

相关文章:
我城镇住宅私有率已超英美 楼市调控应理性置业
我国40个重点城市住宅套均115平米 结构矛盾突出
我国城镇住宅建设资源浪费严重 耗能占全国37%
农民不能隔离在金融之外:农民住宅按揭贷款破冰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