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省青神县“留守儿童”教育保护项目获得亚洲开发银行3万美元资助。这是亚行在全国950多个项目中选出并资助的项目。
一个西部地区小县为何赢得亚行青睐,并成为四川省唯一的“留守儿童”教育试点县?笔者对此展开调查。
为留守儿童心灵“按摩”
“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现在我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青神县南城中学一位姓杨的同学写的一篇百字作文。字不多,却透着他内心对亲情的渴望。
杨同学长期和外婆一起生活,性格孤僻自卑,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同学发生强烈冲突,并因此受过学校的处分。他成了学校闻名的“问题学生”。
针对他的情况,学校从学习和心理两方面对其进行帮助,每门功课安排专门老师进行辅导,同时鼓励他参加一些学校和班级的活动。针对他家庭困难的实际情况,学校和社会先后捐助近千元。南城镇政府还动员该同学远在西藏打工的母亲回家照顾他,并安排她就近到一家纺织厂打工。
笔者见到杨同学时,他热情地打招呼,活脱脱一个开朗的孩子。他说,去年期末考试终于甩掉了多年“倒数第一”的帽子。
据青神县教育局罗新建局长介绍,目前全县18所中小学采取开设“心理咨询信箱”,利用校园广播开辟“知心屋”专栏,增加不同形式的心理指导课等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灵保健“按摩”。
为留守儿童找个“妈”
节假日,几乎是留守儿童的“失控时段”,其中一些人成了网吧、电子游戏厅的常客。为此,该县在所有中小学实行“代理家长”制,为留守儿童找一个“临时家庭”。
“代理家长”主要是一些农村学校在职老师、离退休老师、村社干部、老年协会会员等有一定文化基础且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群,负责留守儿童日常特别是节假日生活学习的监护。
西龙中学杨丽、杨兰是双胞胎姐妹,8年前父母外出务工后就音信全无。姐妹俩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艰难度日。2001年,县教育局副局长龚志平成了姐妹俩的“爸爸”,不仅负责她们学习生活的一切费用,周末、节假日还邀请其到城里做客,教她们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目前两个孩子品学兼优,年年都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学生”。
截至目前,全县80%的留守儿童都找到了“代理家长”。
亚行:青神模式值得推广
亚行的评审专家认为,青神县留守儿童教育模式具有向全国推广的价值,尤其可向中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较突出的地方推广。
据介绍,亚行最满意的是该县开展的“五个一”活动:留守儿童要做到自信、自立、自强、自觉、自理和自律;学校老师做到有爱心、耐心、细心、匠心和恒心;留守儿童每学期要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为学校添一分光彩;教师要讲一堂优质课,开展一次留守儿童教研活动,帮扶一名留守儿童,写一份留守儿童方面的论文,参加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的科研活动;留守儿童家长每周要给孩子打一次电话,每月要写一封信,每月要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要与科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要回家一次。
亚行的捐赠款将主要帮青神县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实行学校寄宿制教育,动员村社建立寄宿制托管家庭,建立心理咨询室、亲子活动室,开展法制安全讲座等系列“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更有效地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 (记者 张兰英 王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