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四)金融市场交易活跃,直接融资渠道拓宽
2011年,融资结构逐步改善,票据市场交易活跃,民间借贷总体平稳。
1.直接融资占比上升,债券融资呈多元化。2011年,全区非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债券和股票共融资2105.7亿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为10.85:89.15,直接融资占比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债券融资方式呈多元化,4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30亿元,4家企业发行中期票据97亿元,6家企业发行企业债70亿元,债券融资规模达197亿元(见表5)。
2.银行间市场交易有所下降,拆借利率在波动中上升。201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成交11821.3亿元,同比下降9.7%。质押式回购是债券交易主要方式,交易量占比达69.1%,买断式回购和现券交易分别下降23.7%和0.2%。银行间网上同业拆借仅有包商银行和内蒙古银行参与交易,交易量下降68.1%,受融资量下降、通胀预期上升和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同业拆借利率在波动中呈上升态势。3.票据融资大幅增加,贴现利率持续走高。2011年,为加快资金周转,及时满足企业流动性需求,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迅速,全年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896.5亿元,增长64.7%;办理商业汇票贴现1274.0亿元,增长48.6%。受货币市场和票据市场供求变化等因素影响,票据市场利率总体处于高位(见表6、表7)。
4.民间借贷保持活跃,融资领域相对集中。2011年,在信贷资金趋紧的形势下,民间借贷保持活跃,借贷总量持续扩大,借贷利率相对平稳,借贷资金主要集中在煤炭、房地产、化工等领域。对990户农牧户和企业监测显示,民间借贷加权平均利率为26.6%。
(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1年,内蒙古一行三会联合出台《内蒙古金融业贯彻落实国发21号文实施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发挥现代金融的核心作用,推动内蒙古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以“两管理、两综合”为抓手,深入推进三级行风险监测联动模式和四位一体风险监测框架建设,高度关注民间融资风险,有效维护金融稳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为13.7万户企业和1030万个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稳步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征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33410户,为240万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并将锡盟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试点推广至全区,创新采用“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简便、利率优惠、期限延长”信贷模式,有效缓解农牧区青年创业融资难。积极改善农牧区支付环境建设,农牧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通过惠农卡和“惠农一卡通”发放财政补贴109亿元,惠及411万户农牧民。多方联动,加大反洗钱、反假币知识宣传普及力度,严厉打击上游犯罪和非法集资,积极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