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认真贯彻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一是扩大政府投资。全面落实中央扩内需各项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统筹各级财力资源,积极推动了十项重点道路交通工程、大伙房水库输水入连、三道沟净水厂改扩建、202路轨道延伸线、滨海大道大连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了城市公用配套管网改造、水库除险加固、海防林、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项目建设。在市本级财力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融资规划,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确保我市地铁建设等重大项目顺利启动。积极配合财政部成功发行10亿元大连市地方政府债券,用于东联路、经济适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惠民工程。
二是狠抓政策落实。认真贯彻国家出台的增值税转型、提高出口退税率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全市企业购入机器设备抵免增值税17.48亿元,增长206.1%;办理出口退税113.25亿元,增长13.3%。在国家、省政府取消和停征2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基础上,全市又取消和停征6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3.4亿元。大力支持企业创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财政贴息、担保奖励等措施,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实施扩大内需的政府采购政策,优先采购节能降耗和中小企业的产品。积极筹措资金,确保支持总部经济、企业“走出去”战略等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是推进结构调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了重工??起重风力发电、一重核电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中远造船、重工??起重曲轴二期工程、大化集团搬迁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支持了新材料产业基地、“十城万盏”示范基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等建设。促进节能减排,通过财政补助方式推广太阳能光电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节能项目,全年完成了160万平方米住宅小区热计量改造工作,有效降低了采暖能耗,减少环境污染。
3.落实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夯实三农发展基础。2009年,全市财政用于三农支出44.70亿元,增长24.9%,其中,市本级 29.14亿元,增长21.8%。进一步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最低筹资标准由年人均120元提高至140元,其中,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110元提高至120元。市财政拨付支农资金17.01亿元,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改善。继续落实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政策,扩大良种补贴覆盖范围,并对玉米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购置实行地方累加补贴。安排补助资金,支持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52个,实现退耕还林13.06万亩。继续实施永青路沿线小城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项目补助,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市财政及时拨付补贴资金7360万元,积极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汽车下乡”政策落实,有效释放了农村消费需求。
4.加大民生投入,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社会保障事业方面。2009年,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6.74亿元,增长6.7%,其中,市本级42.11亿元,下降3.3%(主要是通过向省借款的方式解决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提标补助资金,如剔除此因素,可比增长9.2%)。继续落实国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政策,将养老金月人均标准提高了172元。进一步完善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了480元/年和300元/年,并相应提高农村集中供养五保户补助标准。及时拨付资金0.65亿元,对城乡低保人员、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实施临时救济,确保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支持力度,投入资金1.50亿元,重点用于残疾人辅助器具配备、康复救助、贫困残疾人托养及就学等支出,全年为1000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全市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9.90亿元,积极落实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稳定了就业局势。
教育事业方面。2009年,全市教育支出58.56亿元,增长10.6%,其中,市本级14.92亿元,增长3.6%。继续贯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和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政策,免收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学费。进一步完善教育扶困助学体系,为全市4万余名大中专学生提供奖助学资金6000余万元,80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高中生获得政府助学金资助。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车运营试点工作。安排专项资金,完成了53个农村高中实验室、431所中小学健康饮水工程建设。加大教育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开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支持了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校、市委党校数字化图书馆及大连大学“十一五”学科建设。
医疗卫生事业方面。2009年,全市医疗卫生支出22.46亿元,增长45.7%,其中,市本级12.71亿元,增长59.5%。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大学生纳入保障范围,并将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的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40元提高至80元。实施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的门诊补助政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补助范围由15种扩大至30种。进一步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补助标准,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能力。落实津贴补助资金近2亿元,支持了市属公立医院正常运转。市财政及时拨付资金0.37亿元,加强了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防控的经费保障。
文化体育事业方面。2009年,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66亿元,增长37.7%,其中,市本级3.72亿元,增长46.6%。安排资金新建500个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确保了我市5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促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支持举办了市运动会等多项大型体育活动。进一步加大对计划生育的投入力度,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由50元/月提高至60元/月,独生子女伤残家庭扶助标准由80元/月提高至100元/月。安排专项资金,推动“青少年绿茵工程”的实施,巩固我市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基础。
政策性补贴方面。2009年,市财政政策补贴支出9.93亿元。根据国家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有关要求,及时制定我市的石油价格财政补贴方案,拨付资金1.96亿元,重点用于补助渔业、城市公交企业、城市出租车及岛际、农村水路客运经营。筹集资金7.17亿元,补助煤气、自来水、城市供暖、城市公交等公用企业,确保公共事业正常运转。全面落实粮油、肉类、农药、化肥等重要物资的储备机制,确保各类储备物资实物充足、轮换及时。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财政工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收支规模和增长幅度,这综合反映了我市的经济实力,充分显示了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我市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奠定的坚实基础,表明了我市实施宏观调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显著增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当前我市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财政收入企稳回升的积极因素逐渐增多,但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财政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困难;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仍需继续深化;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尚需完善,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顺利启动“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国内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财政工作仍将面临较多困难。但是,我市经济企稳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的全面落实、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经济发展也将迎来一个重要的机遇期。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扎实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各项工作部署,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加速实现我市经济振兴,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0年预算安排及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积极推进财税制度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根据2010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并综合考虑财政收支增减因素,我们编制了2010年预算:
(一)全市财政收支预算
全市财政收入预算安排460.25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5.0%,其中,税收收入363.49亿元,增长14.2%;非税收入96.76亿元,增长18.2%。
全市财政支出预算安排472.87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0.0%。
全市财政收支预算的平衡情况:全市财政收入460.25亿元,加上中央对我市的税收净返还、中央固定项目补助等16.62亿元,扣除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上解的对口支援资金4.00亿元(以上年财政收入1%的规模安排),当年预算的总财力为472.87亿元,与安排的财政支出472.87亿元相等,做到了收支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