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报告摘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专家解读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世界上工业化国家的传统现代化道路,尽管各自的国情、发展条件等各有不同,但其转型发展进程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即以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作为较晚加入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其工业化起动之初,就遇到了与上述国家不同的发展环境和增长机会,显然传统道路难以为继。中国必须走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根据自己的国情,把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作为一个彼此影响又彼此联系的整体,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构建节约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关键领域在于:一是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二是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业体系;三是建立以适度消费、勤俭节约为特征的生活服务体系;四是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产业升级与充分就业相互融合的社会运行体系;五是加强环境与经济规划,制定和完善环境与资源政策和管理制度,促进资源产业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六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民众的参与作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并以此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
大事记
2002年
11月8日━14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江泽民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阐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说,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3年
10月11日━14日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2005年
2月19日━25日 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月12日 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举行。胡锦涛在会上讲话,强调: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根本途径,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6年
3月5日━14日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会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0月8日━11日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007年
5月23日 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宏观调控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切实保证节能减排、保障民生等工作所需资金投入。(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必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