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报告摘要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专家解读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都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强相关性。可以说,工业化过程既是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过程。从英、美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增长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工业化的起始阶段、早期经济增长阶段、现代经济增长和信息经济时代等四个阶段。对照国际经验,可以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进程包含了“现代”与“落后”,横跨“早期经济增长”到“信息时代”三个历史阶段。
因此,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一个基本的战略选择是,必须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由以工业资本的形成、产业规模的扩张和大量人口的非农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级阶段,推进到以产业技术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人口素质的改善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高级阶段,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的关键领域在于:一是淘汰上游产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重心后移。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结构升级,从物质技术基础上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快区域性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即改变原有的单体城市或行政区经济自闭式、分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自我循环状态,加强区际交流,促进区域开放和区际合作。四是加速高科技产业和新型第三产业发展。其中重点是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此外,还要培育新的经济点,大力扶持教育、旅游、娱乐、保险等新型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报告摘要
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专家解读
报告明确提出了“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农民增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恰恰在于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所面临的困难。我国的实践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脱节,GDP中农业比重下降而农业中就业人员增加的巨大反差,无疑是抑制农民实现增收愿望的最沉重障碍。农民的增收困难,与城镇化进程的缓慢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大量的农民能否实现自由迁徙,到城市生活,是避免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关键。不仅如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提高农业效率、转变发展方式、改善增长格局、提升经济结构、推进社会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的关键领域在于:第一,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给予农民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轨道所必需的、带有原始积累性质的现金流量。第二,完善劳动力市场,给予农民进城就业与生活的自由权利和机会,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赋予农民以国民待遇。第三,选择正确的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与就业空间。第四,实施城乡统筹的新战略,从体制上以城乡配套、社会经济配套的综合改革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大调整,促进城乡互补、协调、和谐与共同繁荣。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报告摘要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专家解读
必须缩小城乡与区域差距,在机会平等中改善公平。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社会阶层的差距,都集中表现为收入差距。中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大,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因素是:由体制弊端和法治漏洞造成的公有资产流失和不公平竞争;历史上形成并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由市场扭曲造成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上的分化;由某些倾斜政策和行政性垄断造成的地区差别和行业差别;由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差别;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功能缺乏和社会保障制度缺陷而未能抑制差别的迅速扩大等。
实质性问题实际上不是收入的不公平,而是机会的不平等,或者是由不平等导致的不公平。机会平等被看作是实现社会收入公平的根本途径。机会平等意味着对身份特权的否定、对财产权的有效保护、对未来均等机会的开放。应该在机会平等中改善公平,保证弱势群体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改革的关键领域在于:一是通过政策机制对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进行补救,如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弱者的援助、对垄断的遏制、对收入的调节等,从而改善公平。二是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不仅有利于起点公平,也是市场竞争的社会安全阀。三是在制度上保障人民平等竞争的权利,核心是保证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方面的起点公平。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