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忆解放西宁 没响一枪没炸一炮
解放军高举“西宁解放”的大幅标语
解放军进入西宁
解放前夕的西宁
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有一条叫做为民巷的小巷子。往里走不远就是青海省第一干休所。干休所是个干净的小家属院,30年前建成干休所时栽的小树苗早已绿树成荫。吃完晚饭,老人们三三两两来到院子里,聊天、打牌,锻炼锻炼身体,哄着小孙子。听说我是来打听西宁解放那些事的,一位高瘦高瘦的老人爽朗地笑起来,连连说:“解放西宁?没啥可说的,平平常常。”这位老人是当年解放西宁的一军三十七团某连指导员,名叫史印亭。
和记者攀谈了几句后,史印亭老人清清嗓子,开始讲述西宁解放那段“平平常常”的历史了。他是河北冀中人。十五岁参加红军时都没有上了刺刀的三八步枪高。转战了大半个中国,解放西宁时,他才24 岁。
当时我军兵分两路,二兵团进入兰州,一兵团直捣军阀马步芳的老巢——甘肃河州。史印亭就在一兵团中。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马步芳溃败后并没有败退河州。一兵团随即经甘肃临洮、临夏,向西宁挺进。9月2日渡过黄河。
史印亭说,当时过河的地方离甘肃“莲花城”有20多公里,不是渡口,没有桥也没有船只,部队只好用羊皮筏子过河。史印亭虽然在陕西打仗时见过羊皮筏子,但没有坐过。头一次上羊皮筏子让这个“十年老兵”有些胆战心惊。“羊皮筏子上一次能过12个人。河水很急,我们各个抱着枪紧紧抓着羊皮筏子,根本顾不上激起来的河水打湿衣裤。”
过了河,就到了青海民和官亭,当晚部队行进到古鄯宿营。史印亭已经记不清古鄯的这个地名了。他笑了笑,说:“那时候打仗,首长们怕战士分心精神不集中,就命令不准打听到了什么地方,不准记地名。”部队原定在古鄯休整三天,准备攻打西宁。可是第二天得到消息说,马步芳从乐家湾坐飞机逃走了。部队马上取消了休整计划,快速向西宁挺进,两天两夜急行军后,4日晚就到达乐家湾,还是不知道具体驻扎在了乐家湾的哪里。
9月的高原,秋高气爽,入夜后气温很低。虽然都是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的土地,但急行军后的战士们都很疲惫,没顾上看一眼高原景色,就在寒冷的秋风中睡着了。史印亭说:“急行军就是一个小时走12里地以上,平常的行军速度大概是一个小时六七里。”
第二天,也就是1949年9月5日,这天对青海来说,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人民解放军胜利进驻西宁,解放了西宁。想起当时的场面,史印亭老人还是有些激动:“我们从西宁东大门进的城。那时候,马步芳的部队已经被打散了,我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所以我说,解放西宁,平平常常,没响一枪,没炸一炮。”尽管没有组织什么入城仪式,也没有发出通告说部队要进城,但消息灵通的群众一大早就在城门口迎接解放军。那时的场面,即使现在想起来,史印亭还是有些激动。
当日下午5时30分左右,除了已进城的先头排,后续部队也赶到了,西宁正式解放了!
入城后,部队驻扎休整了三天。
庆祝西宁解放的那天,部队集结在西门口,9时许仪式开始,在雄壮的军乐声中,军、师、团首长,炮兵、步兵依次列队通过东大街行进到西大街,场面蔚为壮观。轻机枪在前,步枪上了闪亮的刺刀,分三路纵队齐步行进。群众挤在道路两旁,手挥小旗,欢声雷动。最后部队在会场集结完毕,军首长做了报告,庆祝西宁解放。
庆祝仪式结束后,青海省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出通知,向部队借调人员协助地方工作。
接到通知时是史印亭来到西宁城的第四天晚上,史印亭按照命令到西宁南门集合,他记得当时一块去的有二三十人。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事情。一到齐,上级就先给大家开了个会,主要内容是讲民族政策,学习如何建立和治理城镇。这会儿他心里有了底,知道是到了离开部队的时候了,史印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只想散会后找个地方大哭一场。
第二天,史印亭就离开相处了十年的部队,到青海化隆扎巴镇当了镇党委书记。
60年后的今天,看着西宁的快速发展,史印亭回想起那时候的西宁,感慨万千。他介绍,刚解放的西宁,可以用“破败”两个字来形容。从东到西,主街道不过五米多宽。歪歪扭扭的街道只能单车行驶,天晴时尘土飞扬,下雨天泥泞不堪。街道两侧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除了湟中大厦、电影院等楼房外,都是土屋土房。人们的穿着也很破烂臃肿,因为温差很大,9月里就都已经穿着棉衣棉裤,一路走来衣服鞋上都是泥土。
今天的西宁,旧貌换新颜。离休的史印亭也从化隆回到西宁,住在青海省第一干休所安度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