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造铜号将在国庆大典上奏响
50支中低音铜管乐器昨运往北京阅兵村
大连造铜管乐器曾13次参加阅兵仪式
焦永达最近双“喜”临门。一“喜”来自工厂门口一株养了20多年的铁树,不久前开了花。“专家都夸我养得好,我说这是好兆头。”更令焦永达开心的是,作为大连铜管乐器公司的总经理,他领导生产的50支中低音铜管乐器昨日上午10时装车运往北京阅兵村;三个月后,这批乐器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在天安门广场奏响,国庆60周年大典上将回荡来自大连的华美乐章。
55年老厂13次为阅兵式提供乐器
甘井子区营城子营升路30号,倘若没有提前联系约定,记者很难在距离双台沟村不远的工业园区里找到大连铜管乐器公司。沿途打听路人,也不知道附近有家造乐器的工厂。
就是在这个房前紧挨旅顺北路,屋后抬眼就能看到大黑石浴场的厂区里,造出了今年国庆大典所用的铜管乐器。“其实,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接受光荣任务了。”焦永达骄傲地说。
作为建国后最早成立的铜管乐器生产企业之一,大连铜管乐器厂从建厂之初就肩负起了为解放军军乐团提供铜管乐器的职责。焦永达在厂区办公楼里有一个很大的办公室,北侧的一面墙没有放置一件家具——满墙照片。“这是中俄军演时军乐团演奏,这些乐器都是我们生产的;这是今年两会开幕现场......”焦永达从1986年至今做了23年厂长,往日的辉煌经历一一道来,如数家珍。
一个数字也许更能说明问题——从开国大典之后,我国先后进行了13次阅兵仪式,所有的军乐演奏选用的铜管乐器都来自大连铜管乐器公司。
国家定点单位早已名声在外
如今,大连铜管乐器公司生产的铜管乐器95%用于出口,品牌为“大连”,主要供应欧美各大艺术乐团,“著名的柏林乐团、美国底特律交响乐团等,都用我们的号”;5%用于内销主要供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中国中央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交响乐团等顶级艺术团体。
在国外叫得响,在国内,乃至大连本地大连铜管乐器却异乎低调,几乎没有媒体报道。“名声在外”这个赞誉在焦永达看来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变革之后的结果,“逼出来的”。
焦永达上任厂长时,全国只有5家铜管乐器生产厂家,“我们排在北京和上海之后,但领先天津和广州,第三位”。但1988年,5家成立了中国西管乐器专业委员会,在大连举行的成立大会上,大连铜管乐器公司竟然没有1个人被选为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厂里从上到下都很不服气”。
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排名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经营命脉。1990年,大连铜管乐器厂在全国率先走出国门,走外贸之路。
“第一次参加德国法兰克福乐器博览会,当时我们还没有单独出口权,只能依托外贸公司。”焦永达说,“铜管乐器是西方人发明的,人家凭啥要给我们中国人做?决断和价格,更重要的是质量。”
在那个年代,国企领导出国更多的是一种待遇的象征,很多企业都是领导班子轮流去,而焦永达打破了这个“潜规则”,“每年都是我去,到现在20多年从不间断,有些事情我在现场就可以拍板决定,比所有人反应都快。”
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只有音色、音程、音质都跻身全球最佳行列才有机会,此外,价格合理也是欧美客户决定把他们发明的乐器委托让东方人生产的重要因素。”焦永达说,以大号为例,出厂价人民币16800元,到了欧美经销商手中,销售4800欧元,差不多3倍。
现在,全国有大大小小200多家铜管乐器生产厂家,原来的“五朵金花”实质上也仅剩下大连一朵,焦永达同时也成为了中国西管乐器专业委员会会长。
为专供国庆阅兵修改尺寸
“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的时候,我们提前一年就得到了通知,准备和生产调试的时间都比较充裕,而从去年底到今年过年,一直没动静。”焦永达甚至产生过“今年是不是不准备搞阅兵了”的猜测。
任务来得很突然。不久后,焦永达便接到了总政军乐团下达的任务——为国庆60周年阅兵大典制造中低音铜管乐器。
“为国庆大典提供乐器,其经济效益并不显著,甚至没有盈利空间,但是其政治意义重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经济效益更重要。”焦永达告诉记者,“国庆大典一定要用国产的乐器,也必须用国产乐器,这是显示自己自主能力的好机会,作为拥有55年历史的老厂,我们责无旁贷。”
焦永达迅速调集60余名经验丰富的技师,从选料到制造,最后到调试,三个月内交货,抱号和太阳号各25只,与1999年50周年阅兵时数目相同。
为了确保乐器充足,焦永达领着技师们生产出来的数字远远多于50,“备品更多,保证绝对充足”。在样品室,一尊16公斤重的太阳号样品静静地放在屋子一角的展台上,作为国庆大典的器材提供单位,焦永达获准留一个原样纪念品。
与以往太阳号不同的是,这只专供解放军军乐团的军号在号嘴的位置加长了几公分,修改主要是考虑到参加阅兵的吹奏人员都将整装入列,其中大沿帽必不可少,如果按照传统尺寸生产,届时吹奏时大沿帽将遮挡一部分号碗(就是我们俗称的“喇叭口”)。
“可别小看这几公分,实际操作时可是费了不少劲,如果简单地加长号嘴,将更改号管总长度,影响音色,一般人听不出来,但是国庆大典可不能马虎,必须重新设计各部件尺寸,等于完全改动。”至今已经工作了43年的车间副主任宗宝发说。
在乐器生产车间,1965年进厂宗宝发从模具冲压到乐器调试,他几乎干遍了所有工序。1999年50周年阅兵,他也参加了阅兵专用军号的制作。
“从进厂时是一张张铜板,到出厂时一只只精美的铜号,制造一支铜管乐器需要经过近60道工序。”焦永达介绍,乐器的胎模具很关键,只要模子做得好,那么制造第一支号和制造第100支号都应该大体一样,而那些胎模具,都是请专家通过电脑软件设计制作的。
宗宝发告诉记者,设计工序有些可以用电脑软件来代替,但制作过程几乎都需要纯手工操作,要求大家更精心,更尽心,甚至要比出口产品要求还高,连一个指纹,一滴汗渍都不能有。制作过程中,发现一丝一毫瑕疵立即返工。
经过60多名工人近3个月的努力,6月初,50支由洛阳铜精制的铜号完成了。“合格,装箱”。6月15日,乐器顺利通过了总政军乐团的验收。
焦永达放心了。
随行维修技师见证艰苦训练
从办公楼到车间隔着一个很宽敞的院子,午后的阳光很刺眼,灼在皮肤上有些隐隐作痛,联想到以前带队随行维修的那段日子,焦永达认为“这点阳光不算啥”。
1999年建国50周年大典是留在焦永达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幕,为防止乐器因磕碰等原因损坏,确保参演乐器万无一失,焦永达亲自带领5名维修技师在阅兵村一住就是三个月,因此也见证了几次国庆大典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根据安排,参加国庆阅兵的方阵将在近日陆续进驻北京阅兵村,从7月1日起,所有人员将封闭训练三个月,直到10月1日正式参加检阅。在训练中,参演方阵将模拟国庆阅兵式彩排多次,并且突出在各种极端气候条件下训练和参演效果。
“谁也说不准十一当天什么天气,什么温度、什么湿度,下不下雨,刮多大风,因此越是热天、雨天越要训练,这对所有人员是考验,对乐器也不例外。”焦永达说。
“如果气温是38摄氏度,那么地面温度就能达到80摄氏度左右,生鸡蛋放上去,一会儿就烫熟了。以前的阅兵式上,军乐手都戴钢盔,几个小时下来,被太阳烤热的钢盔把乐手的耳朵烫出一圈水疱。”焦永达感慨地说。
由于对乐器的质量要求高,考虑到训练期间各种磕碰、损坏严重,焦永达派出专人负责跟随参演方阵训练,出现问题随时维修。“这个惯例是从1999年开始的,到现在已经10年了,如今,我们有专人常年跟随三军仪仗队,负责养护他们使用的、由我们提供的乐器。”
焦永达回忆,1999年夏天,所有参加国庆阅兵人员的封闭训练安排在一个部队的兵营里,当时条件还比较有限,营房内没有空调、电扇,北京七八月份的桑拿天至今令他印象深刻,“喘气都出汗”。
阅兵式全程大约需要三到三个半小时,但是训练时所有人都是按照四个小时准备的,很多战士在烈日下一站就是一天,而且还要同时扛着16公斤重的太阳号吹奏曲目,最大的考验就是体能,不仅要有肺活量,更重要的是丹田之气,否则很难吹好。
焦永达曾经亲眼看到,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一个连的女兵平均每人穿坏了三双鞋,所有方阵磨损掉的铁鞋掌有几吨重。
“训练时,随时都有战士晕倒,但一个倒下了立即有人替补,以保证参演人数不变。”焦永达说,但是维修技师没有替补,那5个人就硬是在驻地守了三个月,每天晚上战士们训练结束后,他们及时将有损坏的零件进行更换,需要维修或者彻底更换的及时补充上来,没有损坏的要精心用机油精油擦拭保养,保证第二天训练时可以正常使用,而这一工作忙活完,基本上距离天亮也不远了。
老师傅退休前最后的作品
在生产车间尽头,一扇厚重的大门紧闭着,这里是铜管乐器制造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精装车间和试音室。
开门的是精装班班长王宏旭,一位工作17年的调音师。“调音有专门的仪器,但是音质、音色调整主要靠耳朵,活塞灵活度调整主要凭手感。”这位2006年、2007年连续2年的大连市劳模告诉记者,“调音,没有窍门,只有经验”。
试音间,8平方米,屋子里空空荡荡,“装修却花了好几万”,四壁和天棚里面是一层海绵,外面是吸音板。在试音室里,可以排除外界声音干扰,没有回音,保持原音。
试音室里,59岁的王连贵戴着白手套对每一只即将出厂的号进行试音,这个工作他做了43年,在全厂近百位工人技师中,他是“工龄冠军”更是调音权威,“无论是什么号,只要他一吹,就知道有没有问题以及问题出在哪里”。
想到自己亲手调试过的号即将在天安门广场奏响,王连贵很开心,“心情很好,我吹第一口,他们吹的是第二口,美就美在这了。”这可能是王连贵退休前最后一批作品了,今年11月他将正式退休。
王连贵的手有些微微地抖,“嘟嘟嘟,嘟嘟嘟......”一只经过王连贵调试的抱号传出低沉的音符,伴随着些许颤音,吹出的歌曲一如他的心情——《其实不想走》。
在厂区仓库里,几十个大纸箱已经封好,上面加盖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封印。仓库保管员告诉记者,这些号是上周五封印的。昨天上午10点,伴随着卡车发动的轰鸣声,25个纸箱的抱号和25个木箱的太阳号整装发往北京阅兵村。焦永达和技师师傅们站在门口,久久地行注目礼......
记者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