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们搞好我们的业务工作,以及做好防治疾病,这个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对我们搞这一行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政治。你在你本岗位上,你能够做得最好,你这个就是最大的政治。
——他是一位院士,但在2003年的SARS战中,他更是一位战士,勇敢而直言,不讳上不畏权,表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
把病人送到我这里来-与抗非典英雄钟南山面对面
2003年04月26日北京晚报
广东“非典”医疗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今天讲述“战斗”历程
背景资料
钟南山,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生于南京,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92年到2002年任广州医学院院长,现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4月24日,刚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钟南山,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生于南京,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92年到2002年任广州医学院院长,现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4月24日,刚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从2002年底开始,钟南山这个名字就与非典型肺炎联系在一起。作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专家组组长,他参与会诊了第一批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将这种不明原因的肺炎命名为非典型肺炎,他主持起草了《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诊断标准》,并提倡国内国际协作,共同攻克SARS难关。
作为一名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从接触第一例非典病例开始,67岁的钟南山就以一个战士的形象出现在民众和媒体面前。今天上午,钟南山通过央视《面对面》栏目讲述自己的“战斗”历程。
面对“非典”不必恐惧
“非典”阻击战打响以来,钟南山院士的忙碌让很多人跟不上他的节奏,为了采访钟南山,记者从北京赶到广州,又从广州追回北京。最后利用钟院士在北京工作的间隙,记者才完成了对他的专访。记者:说到“非典”,现在全国的情况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风声鹤唳,愈演愈烈了。
钟南山:我看不完全是这样。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到医疗卫生部门各方面以及全民都很重视,而且采用了适当的预防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不会重复广东的趋势。
记者:那是不是意味着民众对于这种病的恐惧,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钟南山:我想民众应该对这个病有一个思想准备,但是我并不同意你所说的恐惧。因为恐惧是来自于一个对疾病的无知。
怪病首次命名“非典”
就在钟南山接诊了第一例“非典”病人并积极为这个非同一般的病例寻找救治方案的时候,广东省的中山市也出现了相同的病例。1月21日晚上,广东省卫生厅派出以钟南山为组长的专家组赶赴中山市,通过对三十几个病人的会诊和抢救,第二天,专家们起草了一份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的调查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第一次将这种病命名为“非典型性肺炎”。
记者: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你是什么时候接诊第一例非典病人?
钟南山:第一例“非典”病人去年11月底在佛山被发现,第二、第三例去年12月初是在河源被发现,我接诊的是第二例。
记者:能不能回忆一下当时接诊河源病人的情况?
钟南山:当时我对病人进行了一下体查和分析,发现这个病人发烧并不很严重,其他的器官没什么事儿,但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肺很硬,就像塑料,没有弹性。我们会诊以后用了很多抗生素,还是不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怀疑会不会是急性肺损伤,根据这个判断我们试着用大剂量皮质激素来进行静脉点滴治疗,当时胜算不大,但到了第二天、第三天病人的情况明显好转,这使得我们非常惊奇。后来我们发现,陪伴这两个河源病人来的8个人都感染了,当时就已经感觉到这个病非同一般。主动请缨接收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