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不久前将包括驻京办事处在内的所有驻外办事处全部撤销。这项改革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驻外办”该行使什么样的职能?大量的“驻外办”该何去何从?
驻外办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
最近,潍坊市一纸撤销驻外办事处的文件在社会上引起关注。这个市决定,将包括驻京办事处在内的北京、上海、深圳等11家办事处全部撤销,所有资产处理、人员安置等具体事宜在3月底全部完成。
潍坊市人事局副局长张廷贵介绍,潍坊市驻外办事处普遍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存在20多年。当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驻外办事处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提供信息服务,采购原材料,推介产品,招商引资,接待服务等。之所以现在撤销是因为它已完成历史使命。
设立于1984年的东营办事处是潍坊最早的驻外办事机构,与其后的太原、上海办事处一样,其职能主要是为了获取石油、煤炭等紧俏产品和资源。“当时是计划经济,物资紧缺,就得有人盯着才行。”上海办事处主任张英明坦言。
而设立于1986年的驻京办更重要的职能是政务联络。“驻京办需要替地方政府到国家部委联系、报批项目,负责与部门接头,地方来什么人,要见什么人,都要由办事处提前联络好。”潍坊当地一位干部说。
张廷贵说,现在不再需要物资调剂,交通通信高度发达,大量联系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可以办理,即便是招商引资,也基本委托市场中介组织运作,驻外办事处改革确实到时候了。
专家称驻外办急需职能转型
潍坊市撤销驻外办事处的做法一经报道,引起社会关注。而潍坊市面对媒体却采取了十分低调的态度。据知情人透露,一个原因是“驻外办”问题十分敏感,怕弄不好引起负面评价。
除了滋生腐败之外,驻外办等机构另一个让人诟病的是其亦官亦商的身份。为了弥补经费不足,潍坊市大部分驻外办事处都在搞经营。由于经营不善,其中有两家办事处已累计欠债2000多万元;有三家办事处已停止开展业务;有的办事处甚至打着政府的旗号做生意,赔了钱要财政填窟窿。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方雷认为,目前,“驻外办”等机构急需进行职能转型,可以在信访、社会协调、农民工的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王汝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