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高考指挥棒下
只“教书”难“育人”
每当青少年出现“过火”行为,外界首先就会斥责肇事者,此次“热舞视频”也是如此:男生被学校记过,女生每天都要忍受来自身边同学的非议和“注目礼”。
但扪心自问,孩子们真的错了吗?该女孩的一位4年同窗好友告诉记者,从初三到高一,他们没上过一节健康教育课,父母也从未与他们聊过相关事情,“一切都是在‘恋爱’后自学”。他表示,4年来,他第一次发现学校除了学习、考试以外,如此反复强调“做人”、“道德”、“操守”等字眼,竟是在“视频”事件之后:“老师多次召开紧急会议,班会上反复强调、期末考试前也一讲再讲,放假前校长也对此事破天荒地进行了长达半个小时的讲话……”学校的突然“觉醒”,令学生们此时才“恍然大悟”:应该怎样做人、什么是自爱,什么是法律……
其实,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校的尴尬并不比学生少,“家长要成绩、教育部门要成绩,一切都是为了中考、高考、为了孩子们的前程!”于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能免则免”,“无关紧要”的教导可省则省。
该校一位老师向记者展示了高一学生一周的课程表:从语文、数学、英语,到历史、生物、地理、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密密麻麻如车轮战。“现在连主科课程都不够时间上,到了高二高三基本上体育课都要免掉了,谁还有心思、有时间去上不用考试的课?”
今年1月11日到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召开五次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初稿的意见和建议。温家宝强调,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事实上,“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个几十年前就有的概念,只不过早已被“不考的科目可有可无”所取代。温总理的话或许正传递出一种信号:应试教育的机制不改变,我们的孩子可能永远无法走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良性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