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已婚的中年女性到北京红枫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寻求帮助。她向心理咨询师主诉:“我的先生是一名警察,婚后工作繁忙,经常晚归,让我心里特别不踏实,总是害怕他会抛弃我,与我离婚。有一次一位朋友告诉我,她在公园看到我先生和一个女人在一起,态度亲热。我一听就受不了了,马上打车去公园,可是先生已经回家。我问他:‘你干吗去了?’先生回答说:‘我和女同事扮演夫妻执行任务去了。’从此以后,我坚信我们之间存在第三者。只要先生晚归,就拼命拨打他的手机,反复问他‘在哪?跟谁在一起?什么时候回来?’”无论他与朋友聚会还是执行任务都要遭受妻子的“电话追踪”,先生不胜其烦,夫妻关系紧张,面临离婚境地,她只好到心理门诊寻求帮助。
“这位女士的行为表明,她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接诊的心理咨询师王玲判断说,“而这种不安全感通常因为小时候没有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所致。”
女性求助者对童年的回忆证明了王玲的判断:“我出生以后,妈妈把我放在乡下,跟着姥姥、姥爷和舅舅长大。每次妈妈来看我,我都希望她把我带走,可是妈妈总是不肯带我走。长大以后,我也能理解她当初那样做是因为工作忙,情感上却一直接受不了。我现在可以对妈妈很孝顺,给她买很多东西,但我始终不肯开口叫她妈妈。”
在王玲看来,童年被妈妈寄养在乡下,由此产生被抛弃感——这是导致求助者婚姻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
王玲解释说:“孩子早期的成长环境直接影响到他成年后的人格建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特别是3岁之前是一个人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很多人生活缺乏安全感往往是这个时期出的问题。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特别关爱孩子,孩子一生都会特别有安全感。而现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看,频繁的环境转换为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
童年经历和安全感的关联是怎样产生的呢?王玲回答说,孩子只有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日后才能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和信赖的关系。在幼儿时离开父母,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突变,就会产生被抛弃感,心里充满对失去爱的恐惧,进而产生这样的感觉:连我的父母都拒绝我、回避我,那么整个世界都是不安全的。
这种不安全感一旦形成,遇到合适的契机就会爆发出来,并且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王玲举例说:“我曾接诊过一位白领病人,是外资企业的部门经理。她晚上不敢自己呆在屋里,总觉得衣柜里可能藏着死尸,或者会有鬼魂爬出来,这就是重度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其他的表现形式还包括对婚姻的恐惧,对亲密感的焦虑,与他人的疏离感以及对他人缺乏信任等等。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王玲给出的建议是:儿童期,父母要尽量自己带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上全托幼儿园都不是理想的选择。如果是城市双职工家庭,父母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可以考虑让爷爷奶奶来家里带。即便是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也要经常去探望孩子,或者给孩子打电话,让他听到父母的声音;爷爷奶奶可以经常跟孩子谈论父母,加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总而言之,人为加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动、联系和沟通,将有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王玲为这位女性求助者制定了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案。首先让她明白,婚姻出现问题是自己缺乏安全感造成的,与先生的行为无关。然后,让她有意识地把情绪宣泄出来;比如在她特别控制不住自己情绪、想给先生打电话时,可以找心理医生求助。经过上述治疗,病人的焦虑情绪有所减轻,与丈夫的关系也出现好转。(张莹)
|